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与这一段相辅而行的,有《周礼·地官》“遂人”
条的一段:
夫间有遂,遂上有径。
十夫有沟,沟上有畛。
百夫有洫,洫上有涂。
千夫有浍,浍上有道。
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这两段文字的意义很清楚,无需多加解释。
古代田野中,满是沟渠与堤防,同时堤防也就是人行的道路。
村里之外,一望无际,都是纵横交错的堤防与沟恤,一方面为田间的界线与行道,一方面为雨水过剩时的宣泄系统。
沟渠系统间,大概有闸,平时水闸关闭,以备灌溉。
如雨水过多,就可放闸,使余水由遂而沟,由沟而洫,由洫而浍,最后流入自然的大川。
这两段记载与所谓井田制度有关,而井田制度是近些年来许多人根本怀疑的。
如果说当时天下各国各地的土地都如此方方正正的划分,当然不可能,但周代在理论上与法制上有一套比较整齐规则的土地划分方法,则无可置疑。
我们可以不管孟子以来越说越糊涂的圣王之下如何美满的那一套,我们不要把井田看为一个土地制度的问题,而主要地要看为一个土地利用的技术问题,如果牵涉到土地制度,那也仅是偶然的。
井田在历史上自有它重要的技术性的地位。
我们所要讨论的也是此种技术问题,迄无定论的土地制度问题,从略。
我们从各方面的佐证,以及古代传下的成语与口头禅,都可看出井田为实有其事。
现在先讲古籍中可靠的或比较可靠的记载。
《诗经·周颂·噫嘻篇》:“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周颂·载芟篇》:“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这都是西周的诗。
第一篇描写一万人(十千)在三十里的范围之内,分为五千对(耦)而耕田。
第二篇描写二千人合同锄草,一下锄到田间(隰),一下又锄到田边的人行小道(畛)。
古代确有如此大规模的农作场面,在规模如此之大的计划性的农事操作下,像上面《考工记》与《周礼》所讲的整齐土地划分,是可实行而无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很自然的事。
特别提到沟洫的,古籍中也有几条。
《尚书·益稷篇》:“禹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
《论语·泰伯篇》:“子曰……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孟子·离娄下篇》:“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
《左传·襄公十年冬》:“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
上面《论语》中孔子称赞禹的话与《尚书》中禹所自讲的话,是同一个故事,都是到春秋晚期大概早已流行的关于禹勤苦治水的故事。
《尚书》中特别讲明禹把畎浍的水引入川中,把川中的水最后又导之入海。
这虽只是一个故事,但故事中的这种说法是必有事实根据的,事实根据就是古代实际的沟洫制度。
孟子的话,证明古代确有沟浍,专为容纳夏季多余的雨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