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此声还依旧(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首奏鸣曲大约诞生于1815年,五个部分使其结构更似于一首幻想曲。

从内容上来看,这首充满贝多芬晚期浪漫风格的作品有着贯穿始终的精神。

作品开始,大提琴冥想似诉说由钢琴句句应答。

中间部分有时它们互换角色,主题经过几次变化,在和谐与宁静中收起尾音。

第二部分快板的主题以附点节奏开始,钢琴的八度音型一步一个脚印,让旋律的发展变得越发肯定;副题的进入犹如一声长叹,而紧紧跟随的三连音又让音乐变得紧张甚至无所适从,多个乐句忽然由强转弱,让音乐呈现了更明显的戏剧性,所有的矛盾冲突在这里一一亮相。

结尾处八分音符分解了属和弦,又以附点重复奏出,最后转到有力的收尾。

发展部还继续着附点节奏的动机,这种音型很奇异,时而是笑声,时而是语无伦次的念白,时而又变成哽咽和悲泣。

再现是主题转调的重复,尾奏大提琴仍是迅速而有规律的附点节奏,钢琴步步紧随。

接下来进入的行板部分继续了叙奏时的主题,并辅以更加丰富的变化,第四、第五部分仍旧是快板,尾声带有回旋曲性质,干脆的收尾多了些天然的率真,是贝多芬遭遇磨难仍不会退缩的性格。

从1802年在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施塔特写下遗嘱,到写下这部作品时,贝多芬已决定不再以钢琴家的身份公开演奏。

他的耳疾每况愈下,弟弟卡尔的离世不仅让他的生活更加暗淡,并且还多了抚养侄子的责任。

他把这部作品呈现给艾德蒂伯爵夫人,其中夹杂着无奈的苦笑和内心流出的忧郁。

我曾经在冬天时到维也纳,顺便寻访了海利根施塔特贝多芬居住的小屋。

冬天萧瑟的感觉让人忽然能体会贝多芬中年后的遭遇。

维也纳的冬天多雪,没有雪的时候,天气也很寒冷。

只要不是温暖的季节,这里几乎不会有任何游客,寥落的小巷里几乎看不到人,贝多芬的故居更是显得孤独。

从外面的木制楼梯上去,故居很小,大概只有两三间房子。

庭院空无一人。

再向前走几百米,在小巷的尽头,毗邻教堂,还有一处贝多芬曾经生活过的房屋,由于太老旧,一辆卡车停在旁边,几个工人正在翻修,屋顶上的木头拆得七零八落,电锯嗡嗡作响,然后就是叮叮当当的榔头声。

离开时,我忽然生出悲戚,想起《第四大提琴奏鸣曲》的旋律,让眼前的冬天更冷了几分。

但今天的触景生情也无非都是穿越时代的想象,我的悲戚终究还不及他的百分之一。

我想到并理解贝多芬写就这首作品后,在一封给艾德蒂伯爵夫人的信札中写道:“我们这些具有不朽精神的人仅仅是为痛苦和欢乐而生的,人们几乎可以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苦难获得欢乐。”

今晚,当这首奏鸣曲再次响起时,我已经完全放空,忘记了自己因为什么疲惫,因为什么想要找它“聊聊”

大提琴悠悠而出,带些抑郁的哽咽,此时心底翻出的,尽是无边的想象与感慨,是那些对音乐离而又合、合而若离的矛盾与反复。

脚下的路、手中的弓、指下的键没有哪个不是来来回回,周而复始。

从来都是,生活把我们从音乐中唤醒,狠狠摔在地面上;又将我们扶起,拍打了身上的尘土,送回音符的世界。

这些年过去,境遇和心情也非往昔,那些奋力挥出的空拳、幻想中的搏斗和执著也在时间的波纹中**漾消融,越来越淡去了。

我并未知觉,而今天听起想起它,才不再会迷信那些枝枝节节,而更多的是坐在安详、宁静的一处看过往,看那些先前不曾经历便永远透视不到的风景。

夜晚泛起浓郁的寒意,回忆在玻璃上涂出它的颜色。

水气让外面原本清晰的光景看不分明,大桥上紫的霓虹、公路上白的车灯、远处楼上黄的灯火印在窗上,只依稀留下形状,像我身边的音乐和那时曾经谙熟的音符。

碟片结束,时间已晚,钟表嘀嗒趁着寂静充满整个房间。

一剪灯阑时,此声还依旧。

但愿我多年后还能记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重生之职业打金宋少怀里的小青梅好撩人重生之原配娇妻视死如归魏君子长夜国光之猎魔人大秦:始皇帝,我真没有忽悠你啊[红楼]林如海贾敏重生了!农家小福妻有法术无尽海图沙雕魂师的万界之旅[综英美]我在超英世界里开鬼屋吾妻非人哉带着系统创家园全民进化时代洪荒之红云,开局九道鸿蒙紫气神秘复苏之无限镜像我在足坛疯狂刷钱空间之大佬的农家妻重生梦想花开乡村最强小神农回到过去当特工金牌卧底被迫成为大导演反派想杀本作者超凡世界的资本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