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序竹露清声
banner"
>
我喜欢古诗词,就像我喜欢音乐一样,这两样爱好从少年时代开始陪伴我,虽然我也曾在不同的阶段对她们“厚此薄彼”
,但是时间总不会太长。
她们像一对孪生姐妹,互相默契而通灵,在我身边,形影不离。
音乐和诗歌之间素来有缘,她们的关系并不是我赋予的,我无权将她们连接在一起,任何人都做不到,只有缪斯才可以。
歌唱和吟诵与人们相伴久矣,她们就像某一个器官——眼睛、耳朵或者鼻子一样,并不是后天习得,而是与生俱来。
如果不是书籍帮我们记录音乐和诗歌的起源,我真会以为自从人类出现的那天起,世界上就已经有了美妙的乐音和颂唱了。
我喜欢把听音乐的感受和读诗的感受相互贯通、相互比较,并且觉得有些难以形容的感触,反而用它们彼此相互诠释更加精确简明。
有时费尽心思,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描绘聆乐的感受,最终发现音乐中的意境恰是诗中境界;有的时候诗中形容的意象捉摸不透,而想来想去,却机巧地发现,原来它就藏在某一段音乐当中。
这种通感让音乐与诗词默契地两两对望、相映成趣。
有一次,在听巴伦博伊姆演奏的斯卡拉蒂奏鸣曲时,我完全被巴伦博伊姆浑然天成的声音和表现力所打动。
他演奏时不动声色,眼睛里、手指间全是音乐,这样的音乐不需要打磨,天生丽质,饱含童真,有点朴拙又带着晶莹,有些憨态又露着顽皮。
一曲结束后,有人问我感受,我不假思索,四个字脱口而出:“竹露清声。”
“竹露清声”
,望文可生其意:秋晨雾重,凉意渐上枝头,竹叶上露珠凝集,顺叶尖滑下,滴落石上。
似有声似无声,如果有声,就是那清脆的一响,如果无声,直须看那青翠的一丛。
区区四字间,意境深有可为,给人想象无限,光是声响和画面就够人们体味一会了。
“竹露清声”
并不是我自己的话,宋代文论家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中,说到诗中的“秀句”
时,举出无数让人觉得“观词得尽人间美景”
的句子。
其中有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声”
。
原文道“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
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介其间能不愧者,惟吾乡之孟先生也。
先生之道,遇景入韵,不拘奇抉异……谢脁之诗句精者‘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声’,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称是者众,不可悉类。”
大意是指唐玄宗时的诗句,大多沿袭建安体,世人尤其推崇李白、杜甫,但不愧于李杜二人的,当数孟浩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