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一年录制的肖邦练习曲亮点无数,也是让人百听不厌的一张唱片。
在同一首作品的不同录音中,科尔托很容易被辨别出来,他是一个非常善于在细节上做文章的钢琴家,乐思生动有趣,充满灵感,又带点幽默,这也是他树立鲜明风格而区别于其他大师的标志。
很多钢琴家在情趣、审美上都有相似之处,但我难以找出一个钢琴家与科尔托相同。
就拿这套作品来说,我最喜欢的是作品10的第二首、第五首。
很多钢琴家都录制过肖邦《练习曲》的唱片,波利尼的有如教科书一样精准无误,当然也有如教科书一样让人昏昏欲睡;阿劳的自然洒脱,平均而从容;佩拉亚充满浪漫气息,尤其是几首慢速作品,味道浓郁得一塌糊涂;弗朗索瓦尽情展示他的法式情怀,沙龙气息和花边气质严重;波斯特尼科娃倒是相当大气,作为女钢琴家来说又略显粗放,弹出来的肖邦太“爷们儿”
了;马加洛夫听起来温柔婉转,犹如轻声朗读诗作;阿什肯纳吉线条明晰,非常有逻辑性,句法也让人觉得舒服,只可惜音乐有如逻辑运算,少了热情调味,不免让人觉得寡淡。
听来听去,我始终最喜欢科尔托的理解和阐释,虽然他的唱片没有立体声录音给人带来的那种感官满足,但是其中包含的内容简直可以用丰盛来形容,每听一次,几乎都有新的发现,很多小细节就像遗落在草地里的露珠,轻轻拨开草叶,才能看到它闪闪发光,但即使你不去费心思索,它们也默默发光,为一片草地增添青翠。
所以,科尔托是大格局与小细节兼备的钢琴家,此中高明之处,几乎每首曲子都可以列举出十几条。
比如,第二首中,有着相当高雅的幽默感,重音出人意料地点缀在右手半音阶自然的流动当中,而半音的流动也不是一直向前的,科尔托给它们设置了无数“拐弯”
,有点像游戏里的贪食蛇游走在迷宫当中,来来回回,似要碰壁却又急转,引人发笑。
第五首“黑键”
被称作最有沙龙气息的练习曲。
科尔托的演奏就像万花筒,绚丽而多变,图案相互交织转换,他巧妙地做出速度上的适当拉伸和收紧,但是节奏丝毫不乱,每次拉伸都给人以无限期待和猜想,接下来的收紧又是镜筒里色彩斑斓的一小张新的图案。
有的时候甚至会令人忽然产生错觉,以为这是一首自己从未听过的作品。
因为他的音乐太与众不同,很多旋律线的勾勒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
科尔托的演奏严格尊重乐谱,只不过他有一双透视的眼睛,能看到乐谱中隐藏着的音乐;他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能够捕捉众多音符中,有关联的其中几个,将他们穿成一串闪闪发光;他有冷静而充满想象力的大脑,让他不知疲惫地寻找音乐中的各种趣味,并想尽一切办法呈现出来。
我喜欢他演奏中的诗意和舒适的氛围,有时也带着一些忧郁的色调。
他是有史以来最善于沟通的音乐家之一,从把听众深深地带入他的音乐世界这方面来讲,他从未失败过。
这一点在他的室内乐演奏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他的音乐打动听者和伙伴,总能给人一种期许中的美好境界。
我曾在维也纳的唱片店意外买到过一套非常便宜的合集,是欧洲一家小公司出品的,录音时代比较早,带着点老旧的腔调,但偏偏是我最喜欢的。
其中的弗朗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弗雷《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由科尔托与法国小提琴家蒂博合作,音乐婉转百结,曲折迂回。
科尔托在音乐中完全为小提琴让出位置,钢琴在整首作品中几乎融化掉,衷心跟随小提琴前行,不抢一步,不露声色。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演绎方式,更多的钢琴家在这两首作品——或者说在更多的奏鸣曲中选择与小提琴平行前进,有对抗有唱和,追求音乐的张力。
但是科尔托将钢琴淡化,又托出一片广阔的世界,任小提琴唱出最动人的音符。
他尤其不在小提琴奏出高音时刻意强调钢琴低音与它的对比,而是用高声部清脆的音符呼应,用最和谐的声音代替令人血脉贲张的戏剧性。
在贝多芬的《降B大调“大公”
钢琴三重奏》中,科尔托、蒂博与卡萨尔斯的组合让人怀念那个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
三人在乐曲中没有选择硬朗、明快、坚决的风格,而是趋于含蓄,将这首作品演绎得更加古典化,像对待海顿的室内乐般温柔而充满耐心。
音乐中三种乐器的“对话”
特点很明显,秘密而有趣,像朋友之间围坐的聊叙,而不是三种乐器此起彼伏的演讲。
在舒伯特的《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中,科尔托完全展示了自己将人们带入诗意境界的能力,钢琴为第二乐章拉上宁静的大幕,将月亮升起在西方,虽然它完全隐藏在小提琴和大提琴的背后,但是就像月亮的柔光,夜色来源于它。
我必须感叹,这是我听过的最让人心旷神怡舒心惬意的舒伯特。
仅仅这几首室内乐,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科尔托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当然,语言的描绘总是让人觉得乏味并且说服力不足,“黄金时代”
的品位与审美高度真的只有身临其境时才能触摸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