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对于听者来说,肖邦的《四首叙事曲》似乎要比李斯特省些脑子,但是却更要花点情绪。
陈思亮下半场一气呵成,还得益于演出刚刚开始时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甘当配角,在台上作了关于音乐会礼仪以及乐曲结构的简短说明。
当然,观众更要感谢这一举动,如此,台上台下的配合,让这一晚真的没什么遗憾了。
我始终认为肖邦《四首叙事曲》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保持情绪的稳定和深入。
四首作品分开演奏,各有性格,也比较容易把握,但是组合起来,就不能参照“1+1+1+1=4”
的简单原理了。
既然当一套作品对待,只有笔墨分配得当,构思完整,在每首作品中找到持续延伸的思想线索,才不会弹得天女散花一般。
陈思亮似乎也谙熟其中的道理,在第一首上并没有完全着意刻画,只把重点放在拉伸音乐的线条,塑造宽广的音乐情绪上,一曲结束时显然仍有话说,尾音带着无限期盼。
很少有钢琴家将《叙事曲》的重点放在第二首上,这首在所有作品中最短小的作品很容易被轻视和忽略,但在今晚的连续演奏中,第二首叙事曲是钢琴家发力的转折点。
平静的第一主题结束后,陈思亮在第二个主题中制造了一个**,潮水尚未完全褪去时,第三叙事曲轻灵地跳出。
下半场的他弹得极其得心应手,即使这样,音乐仍然是从心而发,不见丝毫得意忘形的态度。
没有油嘴滑舌的经过句,不恣意矫情的肖邦在现在被冠以“天才”
的钢琴家中已经不多见了,很多人弹得并不是肖邦,而是在借肖邦的外壳舞弄自己,炫技术,炫感情,炫才能。
这般真诚的音乐,似乎本身就已经是听者的珍宝。
第四叙事曲出现时,音乐重新回到低沉吟诵的状态,随着主题不断变化,音乐的情绪越来越充沛,其中蕴含的内容也愈加丰富,这首被认为是肖邦自我陈述生平的作品完全能够托住之前所有情感,一波三折的处理让最后一次情绪的爆发淋漓尽致,在最后的瞬间忽然停住,陈思亮和全场的观众都凝固在当场,接下去才是热烈的掌声。
这场音乐会值得一说的地方太多,意犹未尽之感想必存在每个人心中。
返场曲目《伊斯拉美》精彩到让每位观众难以平复兴奋的神经,但最后,陈思亮给了大家一剂“解毒”
的良药,当德彪西的《月光》静静拂过心头时,这个夜晚才被慢慢冷却下来。
我重新回味之前的那句话——“他真的是天才”
,而几乎现在才想起来,几百年音乐史中,我们所谓真正天才其实就是那些能够奏出感人音乐的人。
陈思亮用音乐将自己的淡然、明净照射进别人心中,我隐约感到有人在这时流泪了。
谢幕和接过鲜花的时候,看着陈思亮朴实的动作,诚恳、天真的表情,我明显感到他还是个心地纯洁的孩子。
虽然在21岁的时候,很多我们时代的“天才”
早已懂得怎样让自己像个“大师”
,但是他们却因此付出了音乐的代价。
我愿十年之后,陈思亮仍然真诚,透明,就让他的音乐舍弃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和表情吧,就让他仍保持“天然萌”
的朴拙吧,我想我只会被最真挚的音乐打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