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德奥音乐之旅十日谈02
banner"
>
波利尼演奏时下键永远从容稳定,他面无表情,眼睛朝着钢琴在舞台上延伸的方向一动不动。
在有点低暗的灯光下,今天的肖邦显得有些不同。
现在的波利尼比我“昨天”
(在国家大剧院的那次演出,就像昨天)见到的波利尼只老了4岁,但是,他的状态忽然让我想起他的年龄——72岁。
波利尼的手指还没有老,任何音符都逃不过他灵活精准的指尖,无一错过的从琴弦中生发出来,撒落在听者耳中。
他的音色仍旧保持招牌似的清透、饱满,又带着毫不拖沓、毫不缠绵的理性,像播音员的诵读,标准得无可复加。
但是,我却在音乐中第一次感到他的老态,少了之前期待的捉迷藏似的变化,也少了希冀和灵感,这便是想象力已经老了。
只有颗粒叮当的肖邦前奏曲显得寡淡无味,但是也因为平淡而生出另一种悲凉。
尤其是最后一首充满悲剧色彩,却应该满是抵抗和决绝的**,这种情绪在索科洛夫的演奏中最突出,让人产生想要哭喊的悲恸;基辛的这一首也相当精彩,虽然年轻,但是一贯冷静演奏的他,在这里弹出了毫无保留的热度;还有鲁普,诗意儒雅的钢琴家,在这首作品中用厚重的音响和紧张的和弦表现出浓浓的寒意。
但我在波利尼的前奏曲中感受到什么呢?一种很难形容的伤感涌上心头,透过急促的分解和弦,右手的旋律就像黄昏的太阳,它冷静固执,平淡无力,但是心中满是焦灼。
DG出版的那张德彪西中,波利尼似乎把前奏曲弹得风轻云淡,其中的情绪的转换似乎不是来源于自己,就像透明的天空中的云,变化是风力使然。
上半场过后,我对今天这场音乐会的期待转向德彪西的《前奏曲》。
德彪西是作曲家中最考究最精致的一位。
他从不吝惜在自己的生活——诸如美食、服装、用品等上面花费时间和金钱,对待作品更是如此,他从不吝惜给每首前奏曲一个浪漫的名字,更不会吝惜在曲中叠加不同层次的声音,声音的时间、响度等在空中交织。
我经常把德彪西的音乐看作三维立体图画,不仅要用耳朵去捕捉,而且还需要所有感官一同出动,用鼻子、眼睛,甚至双手。
演奏德彪西前奏曲时波利尼依旧很淡然,这种淡然在肖邦身上显得色调过冷,但是在德彪西身上反而恰当了很多。
他用手指清晰拨出德彪西的层次,就像一张张图画的叠加,最后合成一幅。
如果将它们拆解开,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图案,留白很多,意向简单,但是合起来确实精美绝伦。
但波利尼依旧是波利尼,他是严谨的工笔画家,前奏曲中少了些随意的涂抹,少了点浑然天成的自然气,少了点印象派颠覆式的叛逆。
季雪金的德彪西明暗对比强烈,在光影的交织中,朦胧飘渺的感觉使人悠悠然不知身之所在;弗朗索瓦的德彪西意境温暖,充满法国画廊的精美气质,每首前奏曲都像一幅悬在墙上的画作,色彩构图尽收眼中,虽身在画外,但也算能神游其中了。
在《晚风中飘**的声音和香味》中,我期待一种触觉、嗅觉、视觉、味觉和听觉联合作用的空间感,这里没有图画,音符在半空中形成透明的平台,再将你扶上平台体会这种想象与感受。
波利尼的录音曾经让人找到这种感觉,但是当我今天想在实地体验一次的时候,却觉得以前的那些感受烟消云散了。
我甚至怀疑,我是否弄错了作品,但是我又能清晰地辨出阿拉伯风格的音阶和松散流动的节奏,“香味”
和“声音”
并没有变,只是今天魔法师的魔法棒不再流光溢彩。
虽然对《月色满亭台》、《水妖》、《雪上足迹》和《焰火》都有点不满足,但是波利尼的《雾》倒是带给我全新的感受。
我听过的很多钢琴家都倾向于把雾弹出流动性,变化多端,雾气一会浓厚深重,让人迷失其中;一会随风细细屡屡,宛若仙境。
但是波利尼的雾速度“迟缓”
,冷冷地落在眼前,一团凝滞不动,几个高音点点跃出时,几乎完全被中音区的翻滚淹没。
不知为何,我总感觉音乐中夹杂着一点他的叹气,其实,即使他叹气了,在我的位置也绝对不会听到。
但是,我依旧有这样的错觉,也许是因为这雾抛弃仙幻兀自深沉,有点深秋的寒意,清晨四五点钟,寂静地铺散在空气当中,等待阳光的来临。
波利尼年轻时弹的德彪西清晰透明,直到现在,他大体仍保持这种气质。
只是,今晚的德彪西面前蒙了一层灰纱,不薄不厚,但是你还是能清晰地感受到它的存在,画中所有的内容减淡了原有的颜色,却又不是朦胧的相互融为一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