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依旧沉默,但眼神不再躲闪。
他开始收集城市里的“死土”
??工地废弃的渣土、公园翻新的草坪碎屑、甚至宠物店清理出的旧垫料,全都带回阳台,用吴奶奶留下的方法调配培育。
他在花盆周围布置小型共振器(用旧耳机改装),试图放大地脉信号。
他还自学基础植物学、地质学、声波分析,用省下的早餐钱买了个二手录音笔,每天记录芽的变化。
奇迹发生了。
在他精心照料下,那株灵芝不仅存活,竟开始释放一种极低频的波动。
他用手机APP捕捉到一段音频,经过降噪处理后,竟是一段完整的人声吟诵:
>“春不耕,则秋无收;
>心不敬,则地不语;
>子不归,则母长泣……”
正是《根谱》卷三《劝耕篇》的开篇。
他把这段音频上传到一个冷门论坛,署名“听土者”
。
起初无人理会,直到一周后,有人回复:“你在哪个城市?这段音频的背景噪声特征,和我们监测到的华北隐性共鸣区完全一致。”
接着,第二个人联系他:“我是甘肃共耕点的技术员,我们这边的孩子最近也在哼类似调子,但他们是从梦里学会的。”
第三个人说:“我在做‘全球土壤意识网络’建模,你的数据填补了一个关键空白。”
他们自发组成一个小群,命名为“第九叶计划”
。
成员不多,却遍布全国:内蒙古牧区的气象观测员、四川山区的小学教师、海南岛的海洋生态志愿者……他们共享数据、比对现象、验证假设。
有人发现某些地区的蚯蚓行为异常趋同;有人记录到植物夜间发出的荧光频率与人类脑波相似;更有甚者,在深山老林中找到刻有“听”
字的石碑,年代无法测定。
而这一切的核心,竟是一个城市少年窗台上的小小绿芽。
陈默第一次感到,自己不是孤单一人。
然而,危险也随之而来。
某夜,家中突然断电。
他惊醒时,发现父亲房里传出激烈争执声。
透过门缝,他看见两个穿黑西装的男人正递钱给父亲,其中一人手里拿着一张照片??正是他抱着花盆的侧影。
“只要让他交出那东西,剩下的按约定办。”
那人说,“公司说了,活体样本优先,死了也行,别毁了核心组织。”
父亲舔着嘴唇点头:“放心,他胆小得很,吓唬一下就行。”
陈默浑身冰冷。
他知道,不能再等了。
他迅速收拾背包,将金种连土带盆小心裹好,塞进内衬保温棉的盒子。
他又撕下日记最后一页,写下:“爸,我不是怪物。
我只是听见了一些你们听不见的声音。
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脚下发烫,请记得低头看看??也许,我也曾为你听过。”
然后,他翻窗而出,消失在凌晨的雾色中。
按照吴奶奶留下的坐标,他踏上火车,辗转两天,终于抵达终点:云南怒江边的一个傈僳族寨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