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正因如此,李阳春才没有着急离开岭南,而是准备继续治理岭南,等待收复大礼后再调往他处。
“大礼毕竟割据数百年,想来需要威名赫赫者坐镇,才能在战后好好治理。”
“如今南边的情况,也只有巴川郡王(张武)和国公您能坐镇此处。”
袁袭说着自己的分析,毕竟大礼之地容易割据,也只有张武和李阳春值得皇帝信任。
对此,李阳春则是坦然道:“不论陛下如何安排,某只管照做便是。”
他拿起桌上已经墨迹变干的奏表,抬手递给了旁边的书吏,随后便见书吏拿着奏表走出了衙门。
见他如此坦然,袁袭倒也没有继续说什么,反倒是他继续开口道:
“等大礼平定后,汝暂不可着急,等某将北边局势打探好了,再想办法保举汝入京城为官。”
“是……”
李阳春太熟悉刘继隆了,自己的这位老师,如今大汉的天子可并非一成不变的老好人。
如果契丹与奚部和大礼都被讨平,那大汉四周将再也没有能威胁到大汉的势力。
李克用、李思恭不过跳梁小丑,渤海、新罗更是冢中枯骨。
在外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恐怕自己这位老师便要将刀刃对内了。
“双手持刀,一刀对外,一刀对内……”
李阳春脑海中浮现出昔年在临州时,自己这位老师所说的话,原本平静的情绪不免有些焦虑。
在他焦虑之余,自岭南北上的快马也在紧赶慢赶中闯入了洪武九年的新春,并在三月中旬抵达了洛阳。
对于李阳春在岭南的成绩,这自然是值得侧目的,便是连内阁中都有不少讨论。
“近年来,也只有黔中和河南、淮南能与越国公相比了吧?”
“却是不能如此比较,岭南之地多树林瘴气,越国公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开垦了八百多万亩荒地,岭南百姓也从洪武二年的二百四十万增长至如今三百万,这些都是越国公的功绩。”
“物尽其用,越国公倒不愧是天子门生。”
“第一批临州大学学子中,也只有同谷郡公(高述)等寥寥数人能与之相比了。”
“确实……”
偏殿内,敬翔等七名内阁大学士将李阳春的奏表传递查阅,纷纷发出了感叹。
在他们感叹之余,偏殿外也响起了刘继隆的声音:“有挈彪的奏表?”
七人闻声,当即先后起身走出偏殿,来到正殿并将奏表递给了西门君遂,由西门君遂转递给了刘继隆。
刘继隆接过奏表翻看,爱不释手的笑道:“如此功绩,倒不负他的威名。”
在他这么说的同时,张瑛也站出来作揖道:“恭贺陛下,若是以此复垦速度,今岁冬至前,天下田亩应能突破三百万顷。”
“嗯……”
刘继隆不咸不淡的应了声,对于耕地突破三亿亩他并不惊讶。
隋唐两代开荒得到的耕地在六七亿亩,如今虽然已经抛荒,但抛荒的耕地只会长出野草和树木,而不会长出石头。
野草树木生长出来后确实难以清除,但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就中原那点树木还不够百姓劈柴烧。
人口越多,耕地便越多,大汉人口既然早已突破四千万,耕地突破三亿也实属正常。
思绪此处,刘继隆想到了北边的契丹和奚部,不免缓缓起身,将目光投向了自己身后的舆图。
敬翔等人见他如此,目光也随着他背影看向了舆图。
由于这份舆图是刘继隆令人绘制,因此它囊括了亚洲、欧洲和大半个非洲。
这些都是有史可查的地域,制出来倒也不算惊世骇俗,只是令人不由感叹精美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