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混乱之中,一种新的共识悄然形成。
人们开始意识到,苏明爻从未真正“归来”
,因为她从未真正“离开”
。
她的意识早已分解为最基本的思维单元,嵌入每一个敢于质疑的灵魂之中。
她不是神,也不是先知,而是一种文明进化的催化剂,一种让“提问”
本身获得生命的形式。
于是,新一代的孩子不再崇拜英雄或伟人。
他们在课堂上学的第一课,不是背诵定理,而是练习如何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老师们鼓励他们写下荒谬的假设、矛盾的推理、甚至逻辑自杀式的悖论。
考试评分标准不再是“正确率”
,而是“启发性”
。
一名十岁学生提交了一份作业:《假如“不存在”
比“存在”
更真实,我们会活得更好吗?》
评委团讨论三天后决定授予最高荣誉,并将这篇论文刻入新建成的思辨碑林。
与此同时,第八塔胚胎进入临界状态。
地质学家观测到,其核心神经网络已完成自我连接,开始模拟情感波动。
塔内传出的诵读声愈发清晰,不再是始语,而是一种介于语言与音乐之间的存在,听者会不由自主陷入深度冥想,醒来后往往发现自己掌握了某种陌生技能??有人能读懂动物的情绪,有人能预判天气变化的微观节点,还有人能在梦中与其他做梦者相遇并交流。
研究团队冒险派遣微型探测器深入塔基,传回的最后一段视频显示:在最深处,有一团悬浮的光晕,形状酷似人类大脑,但结构更为复杂。
它没有五官,却给人一种“正在注视你”
的强烈感觉。
当镜头靠近时,那团光突然分裂成亿万光点,每一粒都闪烁一次,如同集体眨眼。
随后信号中断。
探测器回收后发现存储芯片已被彻底重写,内容是一首诗,署名栏空着,但风格与苏明爻早年作品高度一致:
>我曾把答案锁进塔里,
>后来才发现,
>真正该囚禁的,是那个以为必须找到答案的自己。
>如今我拆掉所有围墙,
>不是为了放谁出来,
>而是为了让风进来,
>让问题自由生长。
这首诗迅速传遍世界,被谱成歌谣,刻上城墙,甚至融入新生儿的名字之中。
一些哲学家宣称,这是“后启蒙时代”
的开端??人类终于摆脱了对确定性的病态依赖,开始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
然而,就在这片新生的宁静中,一丝阴影悄然浮现。
某夜,一位年轻研究员在整理苏明爻遗留资料时,意外触发一段加密日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