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地点选在一座老电影院,始建于1958年,外墙斑驳,厅内座椅吱呀作响。
受邀者包括“光库”
首批上传者、纪录片《破碎之茧》中的亲历者家属、以及十多位曾因言论问题被行业封杀的艺术工作者。
放映开始前,吕春站在幕布前,只说了一句:“这不是我的电影。
这是你们的。”
灯光熄灭。
三个小时里,影厅鸦雀无声。
当片尾字幕滚动,出现第一段“光库”
用户上传的真实影像??一位新疆老人讲述1962年边境迁徙经历时,镜头前忽然哽咽失语??整个影厅响起低低的啜泣声。
没有人离席,直到最后一帧黑屏。
散场时,一位白发老人拉住吕春的手:“我儿子……二十年前因为写诗被抓,死在看守所。
我一直不敢提他的名字。
可刚才,我在片子里看到了他写的诗,印在一张传单上,一闪而过。
你怎么找到的?”
吕春摇头:“不是我找到的。
是你女儿三个月前上传的。”
老人怔住,泪水滚落。
那一刻,吕春终于明白,电影的意义不在于呈现真相,而在于让沉默者相信:说出真相,是安全的。
试映结束当晚,国家文物局传来消息:经专家组评估,“光库”
核心数据库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成为首个以数字形态入选的文化项目。
与此同时,国际压力也随之升级。
某西方主流媒体发表长文,称“《潮汐》三部曲是中国政府主导的记忆工程”
,暗示吕春为“国家宣传机器服务”
。
多个电影节组委会私下通知,若不删减涉及敏感历史的段落,将取消参展资格。
吕春回应方式只有一种:他在微博发布一段九分钟的导演阐述视频,全程无剪辑,背景是哈尔滨冬天的江面。
他说:
>“如果真实就是宣传,那我认了。
>
>如果记住过去就是危险思想,那我罪无可赦。
>
>可我想问问你们:当一个女孩把她奶奶讲的饥荒经历上传到‘光库’,这算政治吗?
>
>当一位老兵把他战友的遗书做成音频分享,这算煽动吗?
>
>我们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为了让下一代知道:他们的祖辈不是数据,不是数字,不是可以被一键清除的记录。
>
>他们是人,活过,爱过,痛过,也被伤害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