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就在甄后去世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
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
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
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
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
曹植在这篇赋文中以神话的方式来寄托他思念甄氏的哀思。
魏明帝继帝位后,为避其母讳,乃改名《洛神赋》。
《洛神赋》语言优美,感情真挚。
唐代大学者李善注解《洛神赋》,将曹植和甄妃的一段恋爱故事讲述得活灵活现,生动逼真,更使洛神和甄妃等同起来。
人们喜爱这段浪漫故事,更愿意相信这段故事的曲折、真实。
这样,洛神甄夫人的传说借助《洛神赋》的优美文字和李善的浪漫注解不胫而走,风行天下。
同样,有人提出了所谓的“洛神”
并不是甄氏的理由:第一,即使曹植爱上他的嫂嫂,他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写《感甄赋》。
丕与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本来就很紧张,曹植写《感甄赋》,岂不是色胆包天,不怕掉脑袋了吗?
其次,《洛神赋》原名《感鄄赋》,亦作《感甄赋》。
而此“甄”
不同彼“甄”
,“甄”
字通“鄄”
,在作《感甄赋》的前一年,即黄初二年,曹植被曹丕封为鄄城侯,第二年又晋封为鄄城王(今山东濮县)。
所谓感鄄者,所感的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
胡克家在《文选考异》中认为这是世传小说《感甄记》与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实是曹植“托词宓妃,移寄心文帝”
而做,“其亦屈子之志也”
,“纯是爱君恋阙之词”
,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
。
朱干在《乐府正义》中指出,“感甄”
之说确有。
但所感者并非甄妃,而是曹植黄初三年的被贬地鄄城。
而洛神,则是洛水之神,名宓妃,是传说中伏羲氏之女。
曹植在《洛神赋序》里写道:“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后来,甄后的儿子曹即位为魏明帝,他对叔叔的文章倒是很喜欢,不过觉得题目起得不好,便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
无论是曹植,还是曹,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一改名举动竟被后人理解成“欲盖弥彰”
,于是文人附会,臆想百出,那个在洛水之畔赠送枕头的女子,便由宓妃变成了甄妃。
由此看来,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