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相传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遂引清军入关。
诗人吴梅村为她作《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今人普遍认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之时已经投降了清朝。
但也有一些人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北方大的政治军事势力有三支,分别是李自成农民军、清王朝和吴三桂明军,其中吴三桂的力量最弱,而且吴三桂所率明军被夹在中间,因此吴三桂要么联合农民军抵抗清军,要么联合清军镇压农民军,由于吴三桂的父亲被农民军关进大牢、爱妾被农民军的将领刘宗敏霸占,为报此仇,吴三桂选择了联合清朝的道路,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投降了清朝。
而且以下几点也可以作为佐证。
首先,在李自成起义军攻进北京城之前,吴三桂坚持抗清。
明天启末年吴三桂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
的美誉。
1641年松锦之战后,明朝在辽东的将士损失殆尽,洪承畴、祖大寿被迫投降,骁将曹变蛟被杀,只剩下吴三桂一支军队在山海关一线英勇抵抗清军。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吴三桂克服困难,重新组织起一支接近万人的边防劲旅。
承担起防守山海关,抵抗清军的重任。
为了打开山海关这道屏障,清廷曾多次派祖大寿和洪承畴等人招降吴三桂。
但是吴三桂始终不为所动,坚持抗清。
其次,吴三桂的一系列书信也反映他只是求援而并没有投降。
为陈圆圆之事吴三桂与农民军决裂之后,吴三桂就宣扬“周命未改,汉德可思”
,“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
。
在写给多尔衮的求援信中,吴三桂以大明国平西伯自称,他提出:“我国与大清通好二百余年,今我无故而遭国难,大清理应助之。”
“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诚难再得之时,念之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
则吾朝酬报大清相助,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可以看出,吴三桂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朝求援,请兵之目的是“灭流寇”
,并使明朝得以“中兴”
,而不是让清入主中原。
多尔衮也说:“你们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我领兵前来成全这一美事。
先帝(崇祯)时事,在今日不必说,也不忍心说。
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
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粮,定以军法处死。
你们可以通告大小官员百姓,勿须惊慌。”
吴三桂还提出了多尔衮率兵入关的条件和报答,一是寻找到崇祯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二是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三是,清兵入北京,但不得侵犯明历朝皇帝陵寝,也不得伤害百姓。
如果多尔衮不同意,那么他只有自己拼死一战。
山海关战后,吴三桂又到处散发传单,大造复辟舆论,他提出“约自成回军,速离京城,吾将奉太子即位”
,又“传帖至今,言义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为先帝服丧,整备迎候东宫”
。
老谋深算的多尔衮担心吴三桂入城后拥立新君万民归附,自己则成了客人,于是“命其西行追贼”
。
吴三桂因其势力太弱,不敢与多尔衮决裂,只得听从了多尔衮。
后来,吴三桂对清朝的反叛似乎也可证明吴三桂未降。
但是,也有人认为清兵入关之时,已经以对待降将的态度来对待吴三桂,而且吴三桂入关后的所作所为也表明他已真心降清,吴三桂虽然打着为明王朝复仇的旗号引清入关,但是却拒绝了南明政权的拉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