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然而
轰~~,学童们哄堂大笑。
“哈哈,果然是个呆疯子。”
“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原来只会说,不会背啊!”
学堂里热闹起来,学童语带讽刺,意思再明白不过:看你刚才说得头头是道,却背不了《千字文》,我们虽然理解没你高希深刻,但我们会背啊!
前世的高希确实背过这些明清两代的蒙学读物,但不是童子功啊,离过目不忘差远了!
若要解释其中的字句,那没问题,要通篇背下来,他还真不行。
胡老秀才的期望从平地起步,因为高希对《千字文》的解释直线上升,又因为高希干脆地说“不会背”
跌到谷底。
但他仍旧抱着期望,急切的语气中混合着没有信心的期待:“那《三字经》呢,《百家姓》呢?”
”
都不会背!
“高希就是来折磨胡老秀才的,一点想象的空间都不给老秀才留。
”
这都不会背,刚才还说得头头是道的!
“那位想教训高希的学童终于毫无顾忌公开大声地嘲讽高希了,还有几个学童跟着起哄。
在现代人看来,“理解”
要比“死记硬背”
重要得多。
但在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都是从不求甚解的反复“读、诵、背”
开始的。
比如刚才那四句《千字文》,几岁的小儿怎么可能有高希这样的理解水平。
因之,古文教育从蒙学开始,首要在读诵背,不管你懂不懂,先熟了再说。
有了语感和几部国学著作打基础,随着学识、认知、理解能力的增长,日复一日反复研习,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就懂了。
如果一个男孩从六岁入学开蒙,苦读十年,到他十六岁的时候,差不多相当于后世初中毕业的年龄。
他的古文阅读、理解和作文水平,已经远超过现代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中国文化就这样传承下来,连绵不绝。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而高希居然不会背基础蒙学篇章,难怪要被一众小童鄙视了。
”
丁贵升,坐下!
“胡老先生喝道。
原来那个领头公开嘲笑,也就是想教训高希的学童,叫丁贵升。
”
这有何难?先生给我三天时间,就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