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
“用一切力量,包括武装部队的力量在内,去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
要从这种斗争中去武装人民,即组织自卫军和游击队。
要从这种斗争中去组织民众团体;无论是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商人、自由职业者……民众如没有组织,是不能表现其抗日力量的。”
1、第三个十年文学呈现“阶段性”
特征
(1)、抗战初期(1937年7月—1938年10月)
在全民抗战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战斗精神和普遍高昂的爱国热情,群众性、小型化的创作盛极一时。
(1938.3.27,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
(2)、抗战中期(1938年10月—1944年9月)
国统区文学在表达坚持抗敌、反对分裂的呼声之外,增强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历史、对知识分子自身的反思,表现出凝重、深沉的格调。
敌后根据地则是“工农兵文学”
。
(3)、抗战后期及内战三年(1944年9月—1949年9月)
共产党提出“废除□□、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的议案,国统区掀起民主运动高潮,文学主题集中于对国民党腐败的讽刺和批判。
杂文、讽刺诗、讽刺喜剧盛行。
解放区则是以工农兵文学和土改文学为主,基调明朗、素朴。
2、第三个十年文学呈现“区域性”
特征
国统区---国民党统治地区---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
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区---前期主要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苏浙皖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心是延安。
在解放战争中扩大为解放区。
沦陷区---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地区---包括华北大部,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等地区。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上海“孤岛”
)
抗战以来,文学传统发生转变——
小资产阶级:“五四”
运动——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无产阶级:中国抗日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农民是抗日战争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大承担者和战争的直接参与者。
推荐阅读:
邓晓芒
《二十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史学月刊》2007年第9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