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下午就进行了制作竹筐“巨石”
的试验,当地渔民还从来没有使用过“洋灰”
,很多人好奇地围观着。
只见在海滩上,战士们将洋灰加水拌浆后和碎石粗砂混合在一起,搅拌后倒入竹筐内装满。
这样稀糊糊的一堆,到明天就会变成一块刚硬的巨石?真是稀奇。
李思华看着他们,却不由叹了一口气,这样最粗浅的现代科技,在我们老百姓面前,也被当成了神技。
中华的复兴,任重道远啊。
过了三天,汽轮才终于从中山返回了淇澳岛,几十匹马、十头牛,以及一些建材包括牛马的饲料,终于运到。
原来运牛马这类活物真的是比较头疼。
牛还算好,比较蠢笨,比较容易拉上船。
马就不同了,精得很,对于上船这种超越它们经验的事物,非常惊恐,在拉它们上船的时候非常抗拒,最后需要一匹匹地安抚,慢慢地拉上船,到了船上马也很烦躁不安。
当然经过这一次后,这些马再次海运就会好很多。
物资和运力到位,工程速度陡然加快,按照工程师对李思华设想的具体工程设计和指导,战士们和渔民中的壮劳力来回穿梭,挖坑、填石、堆垒,几天后堤坝深入海水,就需要用渔船接驳建材,再投放海底。
工程师们已经在指导先用竹竿在边界范围插入海底,形成临时栅栏,巨石们届时需要被投下在栅栏之内,一层层叠起,还要保证上一层压住下一层巨石之间的缝隙,用压力使其稳固。
后勤小组的勘察工作也基本完成,在没有人烟便于隐蔽的淇澳岛右翅,选择了总共5个军事训练营地,都选择的是山中比较隐蔽的坡地,坡地比较低的地方,会夯平成为校场,而营房等设施则依坡而建,总体还是按照以前的原则,每个营地主要包括共同训练、专业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山地训练这些主要功能模块。
几个军事训练营地之间相隔不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如果彼此相隔太远,呼应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每个营房,他们都已经选择了几口井的打井位置,具体要看能否打出水,否则营房的位置可能还要调整。
三个蓄水小水库的位置也已经选定。
一个比较大的水库的位置,在淇澳岛的右翅,离开营房不远,以方便部队使用。
另外两个都是考虑未来家属区的水源问题,所以都选择在淇澳岛左翅。
建设的方法,比较类似现在建筑港口的堤坝——在有水源的山谷的适合位置,用“巨石”
垒砌堤坝,截断山谷,形成小平湖。
其它新渔村、小学校、民用粮库等设施比较简单,通过和苏家为主的居民领头人协商后,都已经基本确定,这些建筑都只需要简单的图纸,小组中就有同志能够绘制。
香港和中山两条航线为主的供应链,也都已经安排好。
所有农地全部改种蔬菜的计划,让原居民有些担心,不过在向他们保证公司粮库,会一直存储最低基数的粮食,并让他们的代表参与管理监督后,他们还是同意了,因为单从经济效益讲,种蔬菜卖给“公司”
肯定比种粮食强得多。
部队计划自己种植的蔬菜地,在几个营房选址附近,也已经找了一些。
比较麻烦的是肉食储存,到现在还没有找到那种阴冷之地,何况太过潮湿。
看起来还是只能多食用腌肉香肠之类了。
捕鱼船已经订加急订购,预计半个月后就会到位。
看到基础设施和后勤供应链建设都上了轨道,李思华放下心来,同志们虽然经验不多,但热情和认真弥补了不足。
思忖再三,她决定自己要和武器小组一起去上海,因为武器和海轮采购这两件大事关系重大,她自己不去亲自掌控的话,说老实话还是有些不放心。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她安排好了离开后淇澳岛的工作安排,设立了一个5人集体领导小组,参谋组中的唐干林、黄敬,党员中的姚斌、苏琪南和郑伯涛。
姚斌现年26岁,中学毕业,在当时也算个知识分子了,他就学于雷州中学(省立十中),就是后世有名的岭南师范学院。
雷州中学革命风气极重,屡起学潮,他早早就受到革命思想熏陶,毕业后到广州谋生,很快投身于我党的工人运动之中。
郑伯涛28岁,是个老工人,广州底层市民出身,曾经在广州多家工厂做工,也当过港口工人,对于港口作业比较熟悉,以前他一直是刘尔崧工运活动的得力助手之一。
不过这一次他坚决地留了下来,因为认知发展军队,才是革命的最好途径。
李思华觉得这两个人在这批同志中,算得上是比较老练的,性格都比较沉稳,思维也比较缜密,在同志们中威信比较高。
因此她和这两人几次长谈之后,让他们和苏琪南、唐干林一起负责起淇澳岛的总体事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