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黄敬则主要是管理部队,安排士兵们施工的相关任务。
5月5日,去上海的海运小组首先发来电报,他们已经顺利地抵达了上海,已经与在上海聘用的团队汇合,开始了工作筹备。
由于购船协议已经签署,短期主要是全面接收船舶,并对船舶内部进行一些改造,因为未来在山东会接上大量人员,船上必然人员密集,必须考虑那么多人的住宿、餐食、消毒和防疫。
还要考虑那些武器装备的秘密储存空间。
当然还有完成对船员团队的考察、招聘和组织,以及购买粮食准备发运青岛。
5月8日,去山东的募兵小组也发来电报,已经抵达青岛。
他们接下来,会在青岛港租赁足够的粮食仓库;在青岛郊外,寻找适合临时作为“流民大营”
的聚居地,并临时搭建足够数千人居住的窝棚,建立起相应后勤管理体系;迅速购买和租赁足够的马车,以便深入流民聚集地进行招募。
小组将一分为四,在青岛的管理组,以及济南、泰安和聊城三个招募组。
这两个小组到上海和山东,都是采用的同样模式,走的海上,这样便于隐秘地携带武器。
例如上海航运小组,就是先从中山包船到福建,再从福建包船到上海。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思华与曹子卿商量,她和武器小组将于5月10日启程,参考航运小组的北上模式,坐船到上海。
小组主要人员包括她、曹子卿、李朴、龚光宗和其它两位同志。
在其它同志的强烈坚持下,还是带上了一个班的保卫兵力。
这样14位同志去上海。
当然,步枪太长,不便于城市机动。
所以包括航运和募兵小组,出发的士兵都是“双枪将”
,每个人随身带两把驳壳枪,然后至少一挺到两挺轻机枪,平时装在箱子里,当然还有若干手雷。
一切准备就绪。
到5月10日出发前,小港口已经基本完成建设,毕竟工程量不大。
两艘500吨汽轮已经可以直接停泊港口装卸,供应链因此而建立起来了。
完成港口建设后,工作重点已经转向了新渔村、小水库等方面的建设。
5月10日,李思华团队出发,她没有让汽轮专门送他们,不想因此而耽误淇澳岛建设工程必要的物流供给。
另外让人租了艘船,他们启程去中山唐家囤港口,从那里再去上海。
第17章浪奔浪流上海滩
5月15日早晨,李思华一行人已经在福建到上海的客轮上,武器自然是随船托运,他们伪装成一伙商人。
早晨李思华来到甲板上,看着刚刚升起的太阳照耀下的美景出神。
船头分开水路,激起了层层海涛。
银白的浪花掠过船舷,然后在艇尾,汇合汹涌的波涛,留下一条银光中带着点滴阳光照耀下金芒的水带,水带传导到远处海面上,让海面泛起了万顷波光。
过了一会,曹子卿和李朴也来到了甲板上,他们向李思华这里凑了过来。
几人轻声地聊起了这一次的武器装备和编制。
说着说着,李朴的脸上不由自主地带上了兴奋的表情,他对这次李思华的轻步兵团的编制很满意,除了重炮外,这样编制的队伍,战力将一点都不逊色于同期日本常设师团的步兵联队,而如果是山地战斗,恐怕战力,还要远胜日本的步兵联队,他对编制中单兵那种武装到牙齿的热兵器和冷兵器的组合,印象非常深。
但说道后面,他又叹了口气,说:“可惜这样的精锐军队,我们现在只能组建一个团。
民国的军队虽然多,但在这样标准的列强军队面前,战力实在是太弱了。”
在刚才的途中,其它几位同志也凑了过来,聆听着他们的谈话。
保卫的士兵,不由得在边上散开警戒了开来。
李思华问李朴和大家:“国民党也好,北洋军阀也好,为什么不组建我们这样的军队呢?我国毕竟是那么大的国家。”
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
有的说是因为国民党和北洋这样的政府,其实没有钱,他们还时常向列强借款呢;有的说这些旧军队士兵没有政治信仰,不要说残酷训练,很多还是吸鸦片的双枪军,根本无法训练成现代军队;还有的说中国没有现代工业,武器主要都是向列强购买,成本奇高,难以承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