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她对主席说:
“您不知道,我前世也买不起房。”
主席诧异地笑了:“你一个军官,都读到博士了,还买不起房?”
李思华感慨地回答:“我读的学校就是在重庆,读博士的时候已经差不多30岁了,我挺喜欢重庆的,想着要是以后退役了,最好有套房子,所以那个时候有点想买房,可是2020年的重庆市区,我一个普通军官,哪里买得起呢?当然如果在偏远的郊区,咬咬牙还是能付得起首付,不过自己觉得没意思,就算了。
反正是军人,跟着部队走,总有宿舍住。”
主席的神色变得有点严峻:“你一个校级军官,都买不起房,这个房价,确实是很贵了。”
李思华点点头:“所以在这个时空,我们不应该重蹈覆辙。
整体来看,教育培训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前世拆了这个行业,号称有1400万人失业,但毕竟也撑下来了。
所以提前的法律法规,就可以预防这个问题。”
“比较头疼的是房地产和医疗问题。”
“在这个时空不要说很远的未来,单单预计到1965年~1970年,我国的人口就可能超过10亿,假设届时的城市人口是4亿,那么至少就是1亿个家庭以上。
如果全部是政府建筑房屋,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府能够承担得起。
政府能建成一部分廉租房之类的过渡房屋,提供给新入城市者临时居住,就已经不错了。”
“城市不是乡寨,乡寨以平房为主,土地、木材、打基础的成本都很低,主要成本就是水泥,就连人工都由合作社依靠互助解决了。
所以建房的难度很小,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但城市就完全两样了。”
“在城市,一个根本的原则是,我们要不要通过控制土地的价格,来为地方政府提供一部分的资本?我认为,政府通过房地产来获得资本,是必然的,否则地方财政不足,但是通过抬高地价的方法,则不可取。”
“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前世国家选择类似香港的房地产政策,从“居者有其屋”
的角度看,这个模式是远远不如新加坡的“组屋”
模式的。
可是为什么还是用香港模式呢?一言以概之,因为缺乏资本。”
“新加坡是个非常小的城市国家,所以自筹资本,以建屋局的模式,政府来修筑绝大部分的房屋,是做得到的,然后再将之出售给居民。
相应的,我原时空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规模开发房地产的时代,国家是缺乏资本的,而且在大部分行业市场化了以后,建筑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不可能按照新加坡的模式。”
“但在我们的时空,资本的问题有所改善。
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主要参考新加坡组屋模式。”
“我的设想是,中央设立建屋总局,在各地方城市设立建屋分局,根据规划,合理地确定每年修建组屋的数量,上报规划得到国家批准后,开始执行计划。
央行设立“建屋基金”
,专门为此配套增发货币,无息贷款给建屋局。”
“建屋局建设使用的材料,包括水泥、钢材、木材、砂石,玻璃、其它建材等,全部纳入国家特别计划,保障供给。
原则上是以成本价加上不超过5%的利润,供给建屋局。
相应的供应商在这种生意中,不是没有收益,虽然利润微薄,但这是最稳定的生意,帮助他们养活了员工,消化了大量经营成本,而且扩大产能的话,因为规模效应,他们的平均成本还会下降,而他们其它的生意,就可以获得更高利润。”
“而建屋局使用的建设用地,地方政府划拨,基本上是零成本。”
“人工上,鼓励城市和乡寨,发展各种建筑公司,建筑公司的主要形态,应该是混合制企业,这不是战略行业,无需国家完全控股,但为了预防私人建筑公司,偷工减料,所以需要一定的国有股成分,进行监督。
凡属组屋的建筑工程,对于利润也是卡得很紧的,例如只有10%。
但同样,这样的生意对建筑公司还是很有意义的,无论是养活队伍、积累经验还是稳定经营。”
“这样,通过土地、建材、人工等环节全面的最低成本化,就可以让组屋的建造,降低到最低成本,以前世的房地产成本结构来观察,大约70%是土地成本,30%是其它成本,于是,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土地成本几乎是0,而30%的其它成本可能下降到了15%~20%,所以,按照这种模式建筑同等质量的组屋,成本可以控制在市场化情况下的20%,这就让地方政府有了巨大的余地。”
“成本是20%,我们假设,允许地方政府以50%的价格出售,这是2.5倍的价格,利润高达30%,这就满足了地方政府,从房地产行业中获得城建资金的需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