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河北当然是西华军抗日战争计划第一阶段的最重要目标,因为有北平和天津两个北方最重要的城市。
按照现在的军事设想,在抗战爆发,西华军第一步攻取山西和察哈尔后,就会对河北形成“四面包围”
的趋势,在地方部队和两省根据地配合下,从山西进军迅速占领河南和山东。
另一个方向则从察哈尔截断河北与东北日军占领区的联系,这样就从察哈尔、热河局部、河南和山东,对河北形成了“四面包围”
。
当然,未来战争的进展,现在只能是一种非常粗略的计划,双方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变阵和调整。
但无论如何,河北既然是第一阶段最核心的目标,未雨绸缪就是非常重要的。
这正是余润群的重大使命。
余润群现在是在北平。
对他而言,这是一座颓唐衰老的都城。
表面上北平的市容,在民国时代是极好的,尤其是从1933年何应钦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之后,民国用大片国土的丧失,换来了一段短暂的苟且偷生“美好”
时光。
此时的北平市,大力发展面对西方旅客的旅游业,于是从1935年开始,对天坛、东南角楼、西直门箭楼、正阳门五牌楼、西安门、地安门、明长陵等一批“帝都门脸”
,进行了修缮。
曾有人描述这个计划让北平“焕然一新”
:“在北平市中心登高一望,倒是金碧辉煌、衢道通直,一种新气象,反比帝制时代还要整齐些。”
这确实吸引了带着满满的优越感的西方猎奇游客,历史上,到1937年抗战前,北平的饭店和旅店床位居然都不够了,当年春天的旅游收入居然超过了100万美元。
除了西方游客,还有几千名居住在北平的西方人,他们当然对这个远东城市充满好感,因为他们的生活“像王侯一般滋润”
。
例如《纽约时报》记者阿班后来曾经回忆,对他而言,北平的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简直就是“黄金世界”
。
每当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回忆起这段甜蜜时光,他就有一种“怀旧的痛楚”
:
“那时的北平社交生活,大约从未有复制,也是万难再复原的。
除公使馆卫队外,偌大的北平,平均只有区区两千六百名美欧人士居住。
外币在这里值大钱,因此娱乐活动都是极尽奢华的。
北平俱乐部、法国俱乐部、德国俱乐部以及八宝山的高尔夫俱乐部,都是让人流连忘返的所在。
京城城墙外数英里处,便是赛马会,更是个快乐无比的地方。
西方人,几乎人人有能力,在西山租个废弃的小寺院,作为避暑的别墅。
秋日来临时,打野鸭、野鹅也是件乐事。
野鸡和鹌鹑都极尽肥美,往往损坏庄稼。
冬天时,总有三个月可以滑冰。”
就在这些西方人,借助母国帝国主义的势力,在北平尽享优越生活的时候,北平底层人民的生活,却是极端困苦的。
失去了民国首都的地位,少了中央财政的资助,少了很多达官贵人,这座城市就显现出了它的明显弱点。
北平是典型的消费型城市,工商业都无甚可观,三十年代整个北平的产业工人,居然只有7000多人,社会经济全部是商业和服务业。
所以李思华前世,听说过广州、香港和上海的工人运动,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北平的工人运动,因为此时的北平,哪有什么工人阶级?所有的运动,都是学生和市民的运动。
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着不同印象的北平。
有人认为这是民国的黄金时代,充满着“人间四月天”
的浪漫气息,但在余润群这样的革命者眼里,就这是一座帝国余晖之下,已经散发着恶臭的衰败城市,无数的贫民,例如那些人力车夫,每天出尽全力,也挣不到能吃饱饭的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