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后继的兵力自然就出现了真空,一下子补不上了。
寺内寿一别无他法,命令将现在的突发情况,电告前线的川岸文三郎和山冈重原,让他们根据前线状况,自主决定接下来的策略。
说白了,就是方面军已经没有办法了,将自主权丢给了这两位前线指挥官,到底是死战等待援军还是突围,他们自己看着办。
川岸和山冈当然傻眼了,形势突然变成了极为恶劣。
他们的前线临时指挥部,立即就爆发了剧烈的争吵。
有的参谋主张死战,这种人最多,他们对“皇军”
的战力有迷之自信,认为不过是坚守3天以上,就会有转机。
更激进的建议夜袭计划不变,只要打破了当前之敌的防御,日军反而可以有巨大的回旋余地。
只有一个参谋建议绕道向北,向热河方向突围,不过他的意见当然被激烈地否决了,还有人骂他非国民。
川案和山岗商量之下,决定立即转入防御,对于北面的西华守军,是以攻代守,压制其反击的能力,而主力集中于防御南面的西华援军。
虽然形势恶劣,日军要被南北夹击了,但毕竟北面的西华守军数量较少,主要的战役方向,当然是南面。
其实他们没有注意到自己心态的变化,现在他们那种中国军都是渣渣的心理,已经没有了。
而且心中,已经将西华军当成了当年俄军那样的强军。
第164章北平攻防战的终结与河北备战
7月12日,完成了布局的罗楠挥13集团军,一点都不耽误时间,向20师团和109师团发起了全面进攻!
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些著名的西方和民国的记者,跑到了战争前线。
最有名的莫过于纽约时报驻华的首席记者阿班。
此人原来在美国报界已经做到了总编,却突发奇想,来到民国,成为了纽约时报的驻华首席记者。
他在民国交友广泛,影响很大。
他是那种具备“高层影响力”
的特殊记者,其在华的居所,位于上海百老汇大厦的顶层,手下记者、助理与仆役成群,出行则由车夫驾驶最新款轿车,还有保镖伴随。
国民政府高层及日、美、英、苏等国在华的高层,无不将他奉为上宾。
而民国自己的著名记者,例如邹涛奋、顾执宗等,均赶到了北平现场,他们就像阿班一样,是站在西华一边对战争进行采访,西华与日军惨烈的战争,通过这些记者的笔触,传向全国和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是那段时间全世界的热点新闻之一。
一
尤其是德国这个全民军国化的国家,对于战争的关注度是最高的,而德军,则是最关注西华与日军之战的军队,因为西华军中准备了不少源于德国的武器,他们非常关注这些武器在实战中的表现,试图总结优势劣势,从而加以改进。
更重要的当然是双方使用的战略战术,这是对未来德军的很好参考。
13集团军的进攻,自然是他们采访观察的重点,而一些被日军赶出来的武官,也恳求西华能够允许他们观战,这一点被西华政治局同意了,现在西华扩大一些国际影响,也是应有之事。
13集团军还没有形成坦克装甲力量,主要的重火力是重炮(105MMM以上的榴弹炮和重步兵炮等),每个师就达到了56门,9个师加上军部,集团军整体就拥有接近600门重炮。
在攻击日军4万人的防线的时候,这些大炮被集中使用,所以记者们和一些武官就看到了令人目眩的一幕:接近600门重炮的连续打击,空中灿烂的烟火,日军阵地被掀翻的烟尘,到处的尸横遍野,以及西华军空中打击力量的“死神呼啸”
,似乎是无限的火力,连续不断地倾泻在日军的阵地上,到处都被炸翻了。
武官们的神情尤为严肃,他们知道,这才是西华的正规部队,而其拥有的火力打击水平,完全超过了欧洲此前的标准,他们以一战的水平来衡量,这已经不知道超越了多少,让他们大为震惊,很多武官听自己国家的外交官说过西华的“桀骜不驯”
,对列强嗤之以鼻、毫无尊重,当时他们还笑西华不知道天高地厚,但现在他们发现是自己才不知道天高地厚,拥有如此的武力,难怪西华根本不把列强放在眼里。
在这样的火力打击下,20师团和109师团以及第1混成旅团为主的南向前沿防线,很快就灰飞烟灭。
而在接下来的徐进弹幕的掩护下,西华的步兵开始冲锋,从突破口一拥而入,迅速开始通过突破口,然后反卷分割包围日军,对顽抗的日军进行四面合围的全面打击。
主要的几个包围点,西华的M34高射炮群又布置在附近进行连续的炮击,日军至少有34的士兵,是死于炮击。
按照西方武官们的观察,如果是在欧洲,战争打到这个程度,守军毫无疑问已经没有希望,必须投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