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不同的地域之间,总有收入差距,在新时空,长三角与珠三角这样的地域,仍然是全国最富庶的城市带。
国家在这些地域的税收较高,就会有一部分转移支付给低收入地域,例如西北的一些地域。
这种支付转移,可不单单是为了所谓的“扶贫”
,更是为了维护低收入地域的消费市场,为富庶地区的产品,提供足够的消费力,所以这本身就是一种追求消费最大化的平衡战略。
除了转移支付,同样重要的是产业均衡分布。
利用社会主义的组织力和扶持能力,将大城市的很多产业,不断地转移到需要产业平衡的原落后城市,是最近20年左右连续不断的国策。
例如新能源车的所有配套,从电池到部件到电子系统,凡属于国企或混合制企业,都尽量迁到了一些新兴的标准市,让他们在那里带动当地的产业、就业和消费发展。
所以支付转移是“输血”
,而产业均衡分布是“造血”
,两者的结合,就能让原落后地域的城市,快速发展起来,而且这样的话,全国的消费力就同样比较均衡——有产业,就有就业;有就业,就有消费。
转移支付的输血,当然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但总体上是不如产业均衡分布这种造血方式的,因为转移支付除了老人的养老金之外,不可能直接发钱给落后地区的中青年人口,而是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翻新改造,国企投资等形式进行转移,这些钱大量变成了资产,而不是个人收入,当然被转移地区的基建产业等相关的人员,会比较受益。
当时设计“产业均衡分布政策”
的时候,李思华也是鉴于原时空的相关问题而改良的,原时空国内大量的三四五六线城市,通过转移支付,其基础设施,公园,购物中心等都修的很好,各种步行街,滨江路,广场,绿道,体育场等,往往都修的很漂亮,形成了大量的公共资产。
然而虽然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城市和交通面貌,但是当地老百姓的收入,却和一二线城市有很大差距,就业机会也少。
她可不想在新时空,还是这种老毛病。
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是,产业才是真正的印钞机,是财富的源泉,是财富分配的最佳方式。
让全国的这些标准市,尽量地实现产业均衡,才是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这是李思华当时推动相关政策的核心思想。
除了国内消费部分,海外消费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在新时空这种趋势很明显,因为中国并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大国,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领头羊,在全球形成最庞大的一个“雁阵经济发展体系”
,本土的18亿人口,与海外社会主义体系的15亿人口,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庞大的贸易,相互消费着彼此的产品。
最早的时候,基本上是中国进口这些国家的资源,向他们出口工业品。
等到中国协助他们完成了初级工业化,进口的种类就越来越多。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随着中国日益富裕,低端产业,甚至部分中端产业,开始不断向这些国家部分转移,例如次大陆11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承接了大量纺织、电子产品组装、低端元器件生产、本土消费产品生产等越来越多的产业,目前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了世界的中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程度。
这样的发展水平,自然消费力也不弱,对于部分中国产品的进口消费能力,也是日益增强。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并不是按照西方那种“去工业化”
的模式,来实现产业向海外转移,而是以“科技升级”
的模式,保留部分的中低端产业的产能,将其余的部分转移出去,所以中国本土,现在仍然是全产业链的超级工业大国。
那些在中国本土的中低端产业,其实现在从科技化的水平来看,一点都不算低端了。
例如服装制造,已经发展到柔性定制的程度,实现了“敏捷生产”
,相关工厂,能够根据订单,生产大量小批量的不同形式服装,这需要高度的电脑化控制,甚至需要人工智能干预。
有了这样的生产能力,再加上品牌化,这些剩余的成衣制造厂,占据了这个“低端产业”
的高端部分,仍然活得挺好。
海外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中国不断转移的部分产业,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就业。
在他们发展这些产业的同时,带动了国内其它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业组合,他们并不完全服务中国和社会主义国家体系,而是到全球去拓展市场。
在这样一个被带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自身的产业不断壮大,同时其国内的消费力,也就不断增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