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我妹妹在MountAnvilleSchool,那是一所私立全日制女校。
她自己是肯定要来中国留学的。
按照她告诉我的说法,她们那些女生,好多人都想到中国留学的。”
张芸感谢了他们坦诚的回答,结束了这一次的街访。
张芸采访的,只是个别的案例,如果她是教育部留学司的官员,就会发现,西方青年来华留学的更大浪潮,正在兴起。
一方面,当然与眼下的欧美经济危机是强相关的。
这一次的经济危机,可不仅仅是影响了西方民众的生活和消费水平,更关键的是,确实动摇了西方民众对于资本主义的长期信心,动摇了他们对于欧洲或者美国能够恢复良好经济、从而恢复良好生活的信心。
相反,中国与欧美的经济落差,日益突显,西方民众都知道在中国工作的收入,肯定是数倍于西方。
人往高处走,很多家庭开始考虑起,此前从来没有考虑过的移民东方的选项。
因此经济危机带来了留学数量的暴增,这其实是反常规的,通常情况下,危机下都缺钱,家庭还考虑什么留学这样的消费大项呢?不过是为了移民,那就有点不惜一切了。
另一方面,就是中华文化的产期输出,在西方培育了大量的“精中”
分子。
这与中国相对西方压倒性国力变化也有强相关,在七八十年代,西方对中国封锁很严密,中国文化的传输当时属于是“温和”
的,虽有影响,但影响不算大。
但到了九十年代,就完全是另一个故事了,西方的文化藩篱,不得不自己撤掉,中国在经济上拥有了统治性力量,而设置这些禁令,无疑是不友好甚至是敌对的作为,当然会受到中国强大的压力——想要正常贸易,打入世界市场,就不可能允许这样的西方“文化歧视性政策”
存在,因此这些藩篱,逐步被西方各国撤销,中国的文化产品,可以大部分自如地传播到西方民众之中。
西方的门户开放,使得在中国强大国力加持下的各种中国文化产品,潮水般地淹没了西方民众,培育出很多对中国文化喜爱和崇拜的精中青年。
其实这也不奇怪,关键就是国力的对比,中国是西方整体经济的10倍了,人均收入也远远超越,自然西方很多人就会羡慕,想学习想了解。
当然,当下的西方,不仅在上层,甚至在民众中,讨厌中国的仍然是多数,这也很自然,西方多少年的抹黑,难道一点效果都没有吗?有的人喜欢崇拜中国,更多的人则是嫉妒恨的反应,他们对于白人失去了全球的主要角色和地位,忿忿不平,还在做着百年前欧洲荣光的旧梦呢。
但有趣的是,即使这种平常对中国没有好话,整天把“极权国家不民主”
之类的语言,挂在嘴边的家庭,往往对于子女能去中国留学的话,也不会反对,甚至是想办法支持。
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他们对于世界的趋势和未来,内心不是没有正确的判断,只是嘴巴和思想,不愿意承认而已。
到了子女选择的时候,往往就沉默了。
欧洲上层家庭的留学,过去几十年几乎都是以美国为主,但最近十年,比例已经大大调整,现在到中国留学的人数,已经不下于到美国的人数。
这种趋势,还是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体制的缘故,所以有些上层家庭仍然在坚持“传统”
。
如果中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话,恐怕这些家庭都会“AllIn”
中国了。
不过历史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趋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表现得如此明显,中国带领的全球五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构成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占据了全球每年GDP的80%以上。
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就是全球市场。
单单从经济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变成了边陲地带,越来越无足轻重。
西方的精中群体,正在迅速地扩大。
第439章李思华的最后一篇文章
西元2002年3月19日,中国的国庆刚过,《人民日报》突然头版头条,发表了领袖李思华的最新文章。
不去管李思华文章的内容,单单是她发表文章这一个行为,就已经轰动了全世界。
年迈之后,她几乎有10年左右的时间,都没有再发表文章了。
在全球公众面前,李思华似乎已经完全退休了,从年龄来看也正常,她今年都已经96岁了,已经是罕见的长寿。
由于她的高寿,她已经被视为“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巨人”
,所谓的“听到她的名字,仿佛就走入了伟大的历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