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方案了。
所谓“政治解决”
,说白了就是把晁错抛出去,丢车保帅。
因为在景帝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
既然力主削藩的人是晁错,七国叛乱的矛头也直指晁错,那么最简便的化解危机的办法,当然就是把晁错抛出去了。
若能就此令七国罢兵,那么牺牲晁错一人以换取天下安宁,就是一笔非常合算的买卖。
说穿了,就是必须让晁错来当这个“背锅侠”
。
所以,景帝召见袁盎的目的之一,其实就是想借他的口,来做杀人的刀!
换句话说,万一将来有人为晁错鸣冤叫屈,景帝就可以拿袁盎当挡箭牌,以免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正因为景帝已经动了诛杀晁错的心思,所以最后,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不会宠爱一人而愧对天下。”
晁错的悲剧命运,就在这句话中一锤定音了。
当天,景帝便任命袁盎为太常,命他秘密离京,去吴国跟刘濞谈这笔政治交易。
晁错身为政治家,难道从来没有预料过削藩的不利后果吗?难道他从来没有想过,一旦得罪天下诸侯,最终很可能招来众怒、引火烧身吗?
事实上,早在晁错刚刚提出削藩之策时,其父便已料定此举是在玩火,特地从颍川老家赶到京师,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登基,你刚掌握大权,第一件事就是削藩——这无异于离间天子骨肉,使天下人的怨恨都集中到你一人身上,
你图的是什么?”
晁错说:“我固然明白这一点。
但是,倘若不这么做,天子就没有尊严,社稷也不会安宁。”
由此可见,晁错不是没有预料到削藩的后果,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就是晁错犯的第三个错误: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
眼看晁错的态度如此坚决,其父只能悲愤而无奈地撂下一句话:“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说完就回了颍川,旋即服毒自尽,死前留下遗言:“吾不忍见祸逮身。”
谁也没有想到,短短几个月后,老人家的话就一语成谶了。
当然,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讲,晁错“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
非但不是缺点,反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但是,“谋国”
与“谋身”
并不必然是冲突的。
一个真正成熟的政治家,应该在“谋国”
与“谋身”
之间取得平衡,而不必在非此即彼的两难境地中抉择。
道理很简单,要达成任何一种政治理想,前提都是要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否则出师未捷身先死,又何谈“谋国”
呢?
然而,晁错却没有做这样的冷静思考。
即便是他父亲的“死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