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既然这样,那么孙策的谋划,不能说是没有空闲。
要是孙策的志向能够实现,大权在握,淮河、泗水之间,到处都可以建都,何必一定要把心思全放在长江以外,难道会把皇帝迁到扬州、越地吗?根据《魏武纪》,武帝在建安四年就已出兵驻守官渡,这在孙策没死之前,就已经和袁绍交战很久了,那么《三国志》的说法不算错误。
许贡的门客,是没什么名声的小人物,却能感念赏识恩遇,为了道义忘记生死,突然奋起反抗,有和古代英烈相当的气节。
《诗经》说:“君子有美德,小人会依附。”
许贡的门客大概就是这样的人。
孙策伤势很重,请来张昭等人对他们说:“中原正陷入混乱,凭借吴、越的兵众,三江的险固地势,完全可以观察天下的成败。
你们好好辅佐我的弟弟!”
他叫孙权过来,把印信绶带佩在他身上,对他说:“率领江东的兵众,在两军阵前决断机宜,和天下人争夺天下,你比不上我;推举贤能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各自尽心尽力,来保住江东,我比不上你。”
到了夜里,孙策就去世了,当时二十六岁。
《吴历》说:孙策被刺伤后,医生说可以治好,要好好调养护理,一百天内不要活动。
孙策拿起镜子照自己,对身边的人说:“脸成了这样,还能再建功立业吗?”
他捶打几案,情绪十分激动,伤口全都裂开了,当天夜里就去世了。
《搜神记》说:孙策杀了于吉之后,每次独自坐着,总好像看见于吉在自己身边,心里非常厌恶,精神很不正常。
后来伤口刚刚治好一些,他拿起镜子照自己,看见于吉在镜子里,回头看却不见人,像这样反复好几次,于是他推翻镜子大声喊叫,伤口全都崩裂开来,一会儿就死了。
,!
孙权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封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后来改封为上虞侯。
孙绍去世后,他的儿子孙奉继承爵位。
孙皓在位时,有谣言说孙奉应当被立为君主,孙奉就被诛杀了。
评论说:孙坚勇猛坚毅,从寒微的地位崛起,劝说张温诛杀董卓,修复被破坏的帝王陵墓,有忠诚雄壮的气节。
孙策英气杰出,勇猛锐利在当世无人能比,他访求奇才异能之士,志向是超越中原。
然而他们都轻率急躁,因自身的行为导致失败而丧命。
况且割据江东,是孙策奠定的基础,可孙权对他的尊崇不够,他的儿子也只得到侯爵,从道义上来说是欠缺的。
孙盛说:孙氏兄弟都有高明的谋略,超出常人。
创建基业,建立事业,是孙策的功劳,他从临终那天起,就把遗命托付给孙权。
意气相投的人之间,尚且有刎颈之交,何况是有深厚天伦之爱的兄弟,以孙策这样豪迈通达、有卓越见识的人,怎么会吝惜对过去的名号,违背最真实的本心呢?或许是他长远考虑到盛衰变化的定数,而慎重对待名号爵位吧?端正根本确定名号,是国家重要的防范措施;杜绝怀疑猜忌,是消除祸乱的好办法。
所以鲁隐公注重道义,最终却招致羽父的灾祸;宋宣公心怀仁爱,最终却有殇公的悲哀。
他们都只心存小善,却不懂得治理国家的谋略;追求当时的声誉,却不考虑为后代留下谋划。
可以说是轻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在遵行大道方面是不够的。
孙氏趁着天下纷乱的时机,能够施展他们纵横天下的志向,基业不是凭借积累的德行奠定的,国家也没有像磐石那样坚固,形势统一那么福禄就可以保持到底,感情不和那么祸乱就会像尘土一样兴起,怎么能不在祸乱发生前就加以防范,在将来可能出现的危难前就做好考虑呢?真了不起啊!
孙策作为开创事业的君主,是吴国的开国之主;将相们在朝任职,都是他原来的部下,可他的继承人儿子年幼懦弱,不能承担重任,要是尊奉扶持他的儿子,就会有鲁桓公、田巿那样的祸难发生,要是尊崇孙策的儿子,就会有与夷、子冯那样的灾祸兴起。
因此端正根本确定名号,使地位贵贱差别很大,这样以后国家就不会有傲慢放纵的罪责,后代也不会有猜忌的嫌疑,众人不会有异端的言论,不法之徒会杜绝觊觎的念头;从感情上来说虽然有所违背,从事情本身来说虽然显得欠缺,但对于总括远大的谋划,永远保住屏障一样的江山,可以说是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做好了准备,在祸乱没有出现前就进行了治理。
陈氏的评论,是不够通达的。
:()白话三国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