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老妪不着急,只是笑着帮他调整“慢慢来,阿桃刚开始学的时候,比你还手笨,烤坏了十几个饼才摸透窍门。
做吃食跟待人一样,得有耐心,多试几次就会了。”
阿树也凑过来,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一块没揉的面团,学着陈墨的样子捏来捏去,偶尔抬头看看烤架上的蟹饼,眼里满是期待。
老妪看着两个孩子,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灶间的暖光落在她身上,竟让人忘了这是寒夜的扬州。
等第一炉蟹饼烤好时,已是亥时。
蟹饼刚出炉,香气就更浓了,金黄的饼皮上,白芝麻泛着油光,轻轻一掰,就能看见里面细碎的蟹肉颗粒,金箔藏在中心,闪着淡淡的光。
老妪拿起一个递给陈墨“你尝尝,跟阿桃做的是不是一个味道?”
陈墨咬了一口,饼皮脆得恰到好处,蟹肉的鲜甜混着蟹黄的醇厚,还有金箔那丝若有若无的甜,比他第一次吃时更多了几分踏实的暖意——没有了阿桃的委屈与焦急,只剩祖孙重逢的安稳,和手艺传承的安心。
他点头“好吃,比我第一次吃时,更暖了。”
老妪笑了,又给阿树递了一个“慢点吃,刚出炉烫。”
阿树捧着蟹饼,小口小口地咬,眼睛弯成了月牙,嘴里还含糊地说“跟姐姐做的一样,甜。”
当晚,陈墨在老妪家借宿。
睡前,他从包袱里取出那块叠得整齐的粗麻布帛——这是他来到隋代后,在集市上用仅剩的两个铜板买来的,原本是想用来裹东西,后来却成了他记录食谱的“本子”
,他给这本“本子”
取名为《味魂录》,想把遇到的每道藏着故事的吃食都记下来。
他借着油灯的微光,从怀里摸出一支用炭条削成的“笔”
,在布帛上一笔一划地写起来。
先写“金钱蟹饼”
四个字,字迹虽算不上工整,却格外认真。
接着,他把老妪教的步骤细细记下.写完步骤,陈墨盯着布帛,又想起阿桃的影子、老妪的眼泪、阿树的笑容,他顿了顿,在步骤下方又添了一段小字:“饼芯藏金,金藏牵挂。
此饼初含委屈,终得团圆,食之不仅饱腹,更能品见人间暖意与执念消解之安。
阿桃之艺,阿婆之传,当记之,勿失。”
写完,他把布帛小心叠好,放回包袱里,又摸了摸怀里的银汤勺。
勺身微凉,却仿佛还留着阿桃消散时那缕金光的温度。
他想起父亲曾说,美食从来不是孤立的,每一道菜背后,都藏着人的故事与心意。
以前他拍美食,只注重摆盘与味道,如今才懂,那些藏在食物里的情感,才是最珍贵的“味”
,而那些未完成的执念,便是食物的“魂”
。
第二日清晨,陈墨要离开时,老妪塞给了他一包用油纸裹好的蟹饼,还有一小盒金箔碎“带着路上吃,要是遇到喜欢这饼的人,也能把阿桃的手艺多传传。”
阿树也拉着他的衣角,小声说“先生,以后还会来吗?我跟娘学做饼,下次做给你吃。”
陈墨点头,把蟹饼和金箔收下,又摸了摸阿树的头“会来的,等我再找到新的吃食,就来跟你们分享。”
他挥挥手,转身走进巷口的晨光里,怀里的《味魂录》揣得紧紧的,银汤勺贴着布帛,仿佛在轻轻呼应——他知道,这只是《味魂录》里的第一道菜,往后在扬州的日子,还会有更多藏着故事的吃食,等着他去遇见,去记录,去传递那些跨越生死的心意。
走在青石板路上,陈墨咬了一口怀里的金钱蟹饼,暖意在口腔里散开,顺着喉咙落到心口。
他抬头望向远处的运河,晨光洒在水面上,泛着粼粼的光,像无数个藏在食物里的小秘密,等着被发现,被珍藏。
而他的《味魂录》,也会在这样的日子里,一页页变厚,装满扬州的烟火,和人间的温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