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陆帆忍不住称赞,又咬了一口。
“那是当然,麦芽是我自己发的,不是买的现成麦芽粉。”
李叔骄傲地说,指着旁边的一个陶盆。
陶盆里装着麦芽,是浅绿色的,像刚长出来的小草,芽尖是白色的,看着很新鲜。
“每年清明节前后,我就开始发麦芽。
先把大麦泡在井水里,泡两天,泡到麦粒发胀,再捞出来,放在竹筛里,盖上湿纱布,每天浇两次井水,保持
iconicon-uniE0D3"
>
iconicon-uniE0D2"
>。
过五天左右,麦芽就长出来了,长到一厘米左右,就可以晒干了。”
李叔拿起一把晒干的麦芽,是浅黄色的,闻起来有股淡淡的麦香。
“晒干的麦芽要放在石磨里磨成粉,不能用机器磨,机器磨的麦芽粉太细,香味都跑了,石磨磨的粉有粗有细,香味才浓。”
李叔说着,指了指摊子角落的一个小石磨,石磨是青灰色的,上面有一道道纹路,是常年磨粉留下的,“那石磨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有几十年了,磨麦芽、磨糯米粉都用它,磨出来的粉香得很。”
李叔拿起面团,开始揉面。
面团是白色的,里面掺了麦芽粉,所以有点发黄。
他的动作很熟练,双手握住面团,用力往案子上摔,“啪嗒啪嗒”
响,声音很有节奏。
面团在他手里很快就揉得光滑了,像一块白色的玉。
“揉面要用力,把面团揉透了,做出来的塌饼才糯,不粘牙。”
李叔一边揉面,一边说,“我爸以前就教我,‘揉面不用力,塌饼没力气’,这话我记了一辈子。
那时候我才十八岁,刚开始学做塌饼,揉面揉得胳膊都肿了,我爸也不心疼,就让我继续揉,说‘现在不练,以后做不出好塌饼’。”
陆帆看着李叔揉面,问:“李叔,您做这塌饼做了多少年了?”
“三十年了,从十八岁开始做,现在西十八了。”
李叔笑着说,脸上露出一丝感慨,“我爸以前就在这老巷里做塌饼,他做了西十年,现在年纪大了,手脚不利索了,就交给我了。
我儿子今年二十岁,在杭州读大学,学的是计算机,放假回来也会来帮忙,揉面、包馅、煎塌饼,都学了点,算是传了三代了。”
李叔说着,拿起一个小面团,揉成圆形,用手掌压平,中间放一勺豆沙馅,然后用手捏起来,捏出小小的花边,防止露馅。
“包馅要注意,不能放太多,不然煎的时候会漏出来;也不能放太少,不然没味道。”
李叔的动作很熟练,几秒钟就包好了一个塌饼,放在竹筐里,“包好的塌饼要放在煎锅里煎,锅要用平底锅,油用菜籽油,煎到两面金黄,就可以出锅了。”
正在这时,一个老奶奶提着菜篮走过来。
老奶奶的头发是花白的,用一根银色的发簪固定着,发簪是空心的,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
她穿着一件深灰色的棉袄,棉袄的领口围着一条浅红色的围巾,看起来很精神。
菜篮是竹编的,上面有个小补丁,是用同色的竹篾补的,菜篮里装着新鲜的小青菜和白萝卜,青菜带着露水,萝卜上面还沾着泥土。
“老李,给我称两块塌饼,我孙子今天回来,爱吃你做的。”
老奶奶的声音很洪亮,不像七十多岁的人,“我孙子在南京读研究生,半年没回来了,昨天打电话说今天回来,点名要吃你的麦芽塌饼,说‘奶奶,我想李叔做的塌饼了,外面买的都不好吃’。”
“王奶奶,来了!”
李叔笑着拿起两块塌饼,用油纸包好。
油纸是浅褐色的,上面印着“嘉兴传统点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