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36章 衢味寻踪 烤饼贡面与发糕的烟火传承(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好了好了,多亏了你给我煮的生姜水,”

张大爷接过烤饼,“你这人就是热心,谁有困难都愿意帮一把。”

陆帆看着老郑和张大爷的互动,心里觉得暖暖的。

在这条老巷里,烤饼摊不仅仅是一个卖食物的地方,更是邻里之间交流的纽带,是老巷烟火气的象征。

一个小小的烤饼,承载着三代人的手艺,也承载着邻里之间的温情。

吃完烤饼,陆帆跟着李姐回到民宿。

李姐说:“明天我带你去常山,尝尝那里的贡面,常山贡面是衢州的特产,以前是贡品,现在虽然不是了,但味道还是很正宗,我认识一位张阿婆,她做的贡面最地道,用老方法做的,比机器做的好吃多了。”

陆帆点点头,他早就听说过常山贡面,知道那是一种很细的面条,口感韧而不硬,很有特色。

他掏出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感受:“衢州老巷的烤饼,是烟火气的味道。

外皮酥脆,内馅鲜香,三代人的手艺,传承的不仅是味道,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老郑的专注,邻里的温情,都藏在这个小小的烤饼里,让人觉得温暖。

衢州的美食,果然每一种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种都让人难忘。”

第二天清晨,陆帆跟着李姐坐班车去常山。

班车是一辆绿色的中巴车,车身上印着“衢州—常山”

的字样,车窗上贴着一张泛黄的风景照,照的是常山港的景色。

车上的乘客大多是当地人,有的带着刚摘的蔬菜,有的带着给亲戚的礼物,大家说说笑笑,气氛很热闹。

李姐说:“常山离衢州不远,坐车只要一个小时,常山港的水很清,岸边有很多洗衣服的妇人,还有渔民在江上打鱼,风景很好。

张阿婆的家在常山县城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子叫贡面村,因为村里很多人都做贡面,张阿婆做了一辈子,手艺是最好的。”

班车行驶在乡间的公路上,路边的稻田里,农民们正在插秧,嫩绿的秧苗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像铺在地上的绿毯。

远处的常山港像一条碧绿的带子,绕着村子蜿蜒流淌,江面上有几艘小渔船,渔民们正在撒网,动作熟练。

一个小时后,班车到达常山县城。

陆帆和李姐下车,步行去贡面村。

村子不大,房屋大多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院子里晒着各种农作物,有玉米、辣椒、豆子,还有一些人家的院子里晒着贡面——那些贡面像银丝一样,挂在竹竿上,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随风轻轻摇晃,像一道独特的风景。

张阿婆的家在村子的最里面,是一座两层的老房子,院子里晒着很多贡面,竹竿排列得整整齐齐,像一片白色的森林。

张阿婆正站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根竹竿,小心翼翼地整理着贡面,她穿着一件蓝色的土布衫,头发花白,用一根黑色的发簪绾在脑后,脸上布满了皱纹,却很精神。

“张阿婆,我们来看你了!”

李姐笑着喊道。

张阿婆回过头,看到李姐和陆帆,脸上露出了笑容,放下手里的竹竿,迎了上来:“李丫头来啦?快进来坐,我刚把贡面晒上,还没来得及收拾。”

陆帆跟着张阿婆走进院子,院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米香,那是贡面的香味。

张阿婆的院子里有一个石磨,磨盘上还沾着点糯米粉,旁边放着一个陶瓷盆,里面装着揉好的面团,面团是乳白色的,表面光滑。

“这是今天刚和的面,准备做贡面,”

张阿婆指着陶瓷盆说,“做贡面要讲究,面粉要用糯米粉和小麦粉按比例混合,糯米粉多了,面条会软,小麦粉多了,面条会硬,要刚好的比例,才能做出韧而不硬的贡面。

还要加一点盐,增加面条的韧性,和面要用井水,井水凉,和出来的面醒得好。”

张阿婆说着,从陶瓷盆里揪出一个大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手掌轻轻揉了揉,面团就变得更光滑了。

她把面团放在一个竹匾里,盖上一块湿布,说:“醒面要西个小时,不能急,醒得不够,面条拉不开,容易断。

我年轻的时候,跟着我婆婆学做贡面,婆婆说,做贡面就像做人,要慢慢来,不能急,急了就做不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小说家多开几个马甲怎么了年代文作精女配她不作了绝品狱医满朝忠臣,我真不想做千古一帝!快穿:女配,冷静点重生梦想花开恶魔小保姆九零后天师快穿小妖精:腹黑男主,别过来!无敌从狼的凶猛进化开始超神学院之算算算二次元之衍化之力系统要我培养偏执大佬诸天轮回:从港综开始大唐之超级军火商王室之祭愿者神界红包群数风流人物娇软美人在年代文里被甜宠了俗世怪仙修仙女配不能死我在大虞长生云氏猜想美漫大魔王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