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或“不好吃”
,而是浙江美食的灵魂——质朴里藏着匠心,清淡中裹着深意。
就像松阳李阿婆做沙擂,要把糯米泡足西小时、揉面揉到手腕发酸;宁波缸鸭狗的汤圆,要把糯米磨十遍才够细、包馅时要捏十八道褶;衢州的三头一掌,要在卤汤里浸三天、翻炒时要守着锅边看火候。
浙江的美食从不是靠重盐重辣抓人味蕾,而是靠一代代人传下来的“慢功夫”
,靠一方水土养出来的“本味”
。
那些说西湖醋鱼不好吃的人,要么吃的是冷冻了三天的鱼,要么醋汁是超市买的现成调料,哪能尝得到这道菜里藏的“杭州味”
?
他翻开笔记本的第一页,上面用红笔写着浙江十一市的名字,每个名字旁边都夹着一张小纸条:台州紫阳古街的橘子糖糖纸(还带着点甜)、宁波东钱湖的荷叶(边缘有点卷,还留着湖腥气)、温州楠溪江的鹅卵石(摸起来滑滑的,沾着点湿泥)、绍兴安昌古镇的腊肠绳(红麻绳,带着点咸香)、湖州南浔的丝绸碎片(淡青色,滑得像水)、嘉兴月河的粽叶(干了,却还留着清香)、金华义乌的糖画碎(透明的,像琥珀)、衢州开化的茶叶(墨绿色,捏着有茶香)、舟山沈家门的贝壳(小海螺壳,洗得干干净净)、丽水景宁的乌饭叶(碎叶子,还带着点绿)、杭州西湖的柳叶(去年秋天的,己经黄了)。
“第二块拼,是台州的‘鲜’。”
陆帆摸着那张橘子糖糖纸,指尖还能感觉到糖渍的黏腻,想起在临海紫阳古街的那个雨天。
那天雨下得不大,淅淅沥沥的,他撑着伞找泡虾摊,阿婆的摊子在巷尾,蓝色的雨棚下冒着白烟,油锅“滋滋”
响。
阿婆给他炸的泡虾,面糊里裹着虾仁、肉末、葱花,还有一点点本地的笋丁,放进油锅时“哗啦”
一声,油花溅起来,阿婆用长筷子翻着,说“泡虾要炸到金黄,外脆里嫩才好吃”
。
捞出来时,油纸袋裹着热气,咬一口,虾仁的弹、肉末的香、笋丁的鲜混在一起,雨水打湿的石板路透着清,刚好衬得这口鲜更浓。
阿婆还说“泡虾要现炸现吃,凉了就没魂了,就像我们台州的山海,要趁热去尝才知道好”
。
“第三块拼,是宁波的‘甜’。”
那张东钱湖的荷叶边缘己经卷了,陆帆凑到鼻尖闻了闻,还能闻到淡淡的湖腥气。
那天他在东钱湖边找“钱湖之吻”
,摄影师小陈拿着相机跟在后面,两人还吵了一架——小陈说“湖鲜要拍得好看,得找个有阳光的角度”
,他说“湖鲜要吃得新鲜,得现捞现煮”
。
最后船老大从湖里捞了一碗螺蛳,放在船上的小煤炉上煮,只加了点姜和黄酒,煮好后两人捧着碗坐在船头吸,螺蛳的鲜混着湖水的凉,小陈一边吸一边说“原来最好看的,就是这口新鲜”
。
还有缸鸭狗的汤圆,水磨糯米磨得细得像雪,咬开时猪油桂花馅流出来,甜得不腻,像宁波老外滩的晚风,软乎乎的裹着人。
“第西块拼,是温州的‘实’。”
楠溪江的鹅卵石还带着点湿,陆帆
iconicon-uniE06C"
>
iconicon-uniE0F9"
>着石头上的纹路,想起在雁荡山脚下遇到的林姐。
林姐是温州本地的老师,带着学生在雁荡山写生,看到他在找永嘉麦饼,就拉着他去了山脚下的小摊。
摊主是位阿公,烤饼的炉子是黄泥糊的,麦饼里的梅干菜是自己晒的,肉是后山养的土猪肉,烤得金黄酥脆,咬一口能尝到梅干菜的咸香、猪肉的油香,还有麦粉的韧劲。
林姐说“永嘉麦饼以前是樵夫的干粮,裹着肉和菜,扛饿,就像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性子,实在得很”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