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清晨六点,杭州的天刚蒙蒙亮。
窗玻璃上凝着一层薄露,用指尖轻轻一触,便会留下一道弯弯曲曲的水痕,像给窗外的世界画了道模糊的框。
陆帆醒得比手机闹钟早——闹钟还定在六点半,是他之前跑浙江时养成的习惯,要赶在早餐摊刚出摊时去拍最新鲜的烟火气。
他睁开眼,先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潮气,是江南春天特有的味道,混着窗台上绿萝的青草香,飘进被窝里,暖融融的。
侧过身,就能看到窗外的保俶塔。
塔尖裹在乳白色的晨雾里,像被人用毛笔轻轻晕染过,只露出隐约的轮廓,远看像支立在西湖边的银簪。
远处的西湖传来隐约的马达声,是观光游船开始第一天的航行,声音很轻,隔着几条街,却刚好能勾人想起湖面的波光——他想起在西湖边拍过的日出,太阳从雷峰塔后面爬出来,把湖水染成金红色,游船划过水面,留下一道长长的水痕,像给湖面系了条丝带。
他坐起身,揉了揉眼睛,指尖碰到枕头边的笔记本——是浙江篇那本,封面贴着的松阳竹叶边缘又卷了些,颜色也深了点,却还留着淡淡的草木香。
昨晚整理素材到凌晨两点,电脑屏幕右下角还停在“浙江各市素材”
的文件夹上,里面分了十一个子文件夹,每个文件夹的名字都是地名:杭州、台州、宁波、温州……点开来,除了视频片段,还有他随手拍的照片:台州紫阳古街雨棚下的红灯笼、宁波东钱湖刚摘的荷叶(叶面上还沾着水珠)、绍兴安昌古镇挂在竹竿上的腊肠(腊肠上的油珠亮晶晶的),还有松阳李阿婆揉面时沾着面粉的手(指缝里都裹着白,却很有力)。
“该写第一页了。”
陆帆轻声对自己说,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有点发飘。
他翻下床,踩着冰凉的木地板走到书桌前——地板是老房子的实木地板,有些地方己经磨得发白,踩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吱呀”
声,像老家具在跟人打招呼。
拉开抽屉,他拿出那本早就准备好的硬壳书稿本:封面是浅灰色的棉麻布面,摸起来像小时候外婆织的粗布,带着点粗糙的质感,却很舒服。
这是他去年在河坊街的“老杭州文创店”
挑的,当时店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爷爷,戴着老花镜,翻着书稿本说:“这种布面耐放,写满了故事也不会显旧,就像我们杭州的巷子,越老越有味道。”
他先烧了壶水,水壶是不锈钢的,放在煤气灶上,开火时“噗”
的一声,蓝色的火苗舔着壶底,很快就传来“滋滋”
的水声。
从背包侧袋里,他掏出一个牛皮纸小袋——里面装的是松阳李阿婆给的银猴茶。
小袋是李阿婆自己缝的,用的是深蓝色的土布,上面还绣了朵小小的茶花,针脚有点歪,却很整齐。
他捏了一小撮茶叶放进玻璃杯:茶叶是墨绿色的,带着细小的白毫,是李阿婆去年春天自己采的。
开水冲下去的瞬间,茶叶在水里打着转儿,先是浮在水面,像一群小小的绿蝴蝶,然后慢慢沉底,茶汤渐渐变成淡绿色,飘出一股清冽的茶香,混着点兰花香,很干净。
“阿婆说这茶要趁热喝,解乏。”
陆帆想起离开松阳那天的场景:那天早上他要赶动车,李阿婆天没亮就起床,从家里的茶罐里舀了茶叶,用牛皮纸包好,塞进他手里。
阿婆的手很粗糙,是常年干农活、揉面留下的,指关节有点变形,却很温暖。
“年轻人跑江湖,多喝点热茶,暖身子。”
阿婆说这话时,皱纹里都堆着笑,头发上还沾着点清晨的露水,“等你回来,我给你做乌米饭,用山上的南烛叶染,香得很。”
捧着温热的玻璃杯,陆帆把浙江的笔记本摊在书稿本旁边,又从书桌的小盒子里,拿出那些随手收集的小物件,一一摆在书桌的右上角,像一排小小的“味觉标本”
:
——台州的橘子糖糖纸:是张橘红色的油纸,上面印着“临海特产”
西个小字,边缘有点卷了。
这是他在紫阳古街躲雨时,一个卖糖的老奶奶给的。
那天雨下得有点大,他躲在老奶奶的小摊棚下,老奶奶从玻璃罐里抓了颗橘子糖,塞给他:“小伙子,吃颗糖,甜甜蜜蜜。”
橘子糖是硬糖,含在嘴里,有股新鲜橘子的酸香味,能驱散雨天的湿冷。
——宁波的荷叶:是片干了的荷叶,边缘有点发黄,却还留着淡淡的荷香。
这是他在东钱湖划船时,船老大陈师傅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