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陆帆看着他切丝的动作,手腕轻轻转动,刀像有了灵性,在豆腐干上轻轻划过,很快就切出了一堆细如发丝的干丝,每一根都均匀,没有一根断的。
干丝落在铺了纱布的竹筐里,白花花的一堆,像堆了团棉花。
“太厉害了!”
他忍不住赞叹,“这得练多久才能切这么好啊?”
“我从十五岁开始练,练了西十年了,”
王师傅把干丝放进清水里泡着,清水里还加了点盐——他说,加盐能让干丝更紧实,不容易断,“以前我爹总说我切得粗,罚我每天切十斤豆腐干,切坏了就不准吃饭。
那时候觉得苦,冬天水凉,手泡在水里,冻得通红,还裂了口子,贴了创可贴继续切。
现在想想,多亏了那时候的磨练,不然哪有现在的刀工。”
他指了指旁边的竹筐,里面放着刚切好的干丝,“这些都是今早切的,要泡到中午,等客人来买,泡得越久,豆腥味越少,也越容易入味。”
告别王师傅,两人往蒋家桥饺面店走。
东关街的清晨越来越热闹,却不嘈杂。
卖烧饼的李师傅把第一炉烧饼摆了出来,烧饼是用炭炉烤的,炭炉里的炭火还红着,飘出一股焦香。
烧饼上撒着芝麻,芝麻烤得金黄,咬一口,外皮脆,里面软,还带着点葱花的香。
李师傅穿着白色的褂子,褂子上沾了点炭灰,他一边给烧饼翻面,一边和熟客聊天:“张大爷,今天还是要两个咸的?”
“对,再来一碗豆浆,热乎的。”
穿蓝布衫的老人提着鸟笼,慢悠悠地走,鸟笼是竹编的,上面盖着蓝布,偶尔掀开一点,能看到里面画眉鸟的羽毛。
老人走得很缓,每走几步就停下来,逗逗鸟,鸟叫得更欢了。
还有推着小推车卖糖粥的阿姨,车斗里的铜锅冒着白气,铜锅上贴着一张红纸,写着“桂花糖粥”
。
她一边走一边吆喝,声音软软的,带着扬州话的调子:“糖粥——桂花糖粥——刚熬好的,暖乎的——”
“蒋家桥饺面店在东关街的尽头,”
小苏指着前面,顺着她指的方向,能看到远处一座木质小楼,“1912年就开了,比我爷爷的年纪都大,以前是盐商经常去的地方——你知道吗?以前盐商来东关街,必去蒋家桥吃大煮干丝,觉得那是身份的象征。
现在成了老百姓爱吃的老店,每天都要排队,尤其是早上,都是来吃早茶的老街坊。”
走了大概二十分钟,就看到了蒋家桥饺面店的招牌。
那是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挂在木质小楼的门楣上,匾额是紫檀木的,被岁月磨得发亮,上面写着“蒋家桥饺面店”
六个大字,是民国时期扬州著名书法家吴熙载的手笔,字体浑厚,带着点书卷气。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始于民国元年”
,刻得很细,却很清晰。
店面是两层的木质小楼,一楼是大厅,二楼是包间。
门口挂着两盏红灯笼,灯笼上绣着“蒋”
字,红灯笼下面挂着一串小铜铃,风一吹,“叮铃铃”
地响。
窗户上贴着剪纸,剪的是荷花和鲤鱼,荷花的花瓣剪得极细,鲤鱼的鳞片一片一片的,很有江南风情。
店里己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本地的老人,有的在喝茶,用的是盖碗茶,茶是本地的绿杨春,茶叶在碗里舒展着,飘出淡淡的茶香。
有的在吃饺面,碗里的面条是细面,上面卧着两个白胖的饺子,汤里飘着点葱花和香油。
有的在聊天,声音不大,像在耳边说话,很悠闲。
服务员穿着蓝布衫,是斜襟的,上面绣着小小的荷花,系着黑围裙,围裙上印着“蒋家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