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现在盐场不多了,都改成了农田和鱼塘,但我们东台人还记着盐的历史,安丰古镇里有个盐博物馆,里面有很多老物件,比如晒盐的木耙、装盐的竹筐,还有盐商的账本,你可以去看看,很有意思。”
陆帆点点头,飞快地把李爷爷的话记在笔记本上,还画了个小小的盐田简笔画。
吃完面,他跟张师傅和李爷爷道别,决定去安丰古镇逛逛。
张师傅说:“安丰古镇离这里不远,坐公交二十分钟就到,古镇里的‘鲍氏盐商住宅’一定要去看看,那是以前东台最大的盐商盖的宅子,有前院、中院、后院,还有花园,很气派,里面还保留着盐商当年用的家具。”
陆帆按照张师傅的指引,坐公交去了安丰古镇。
古镇的入口是一个石牌坊,用青石雕成,上面刻着“安丰古镇”
西个大字,字体苍劲,旁边还有一副对联:“千年盐韵,古镇新辉”
,牌坊的柱子上还刻着小小的盐粒图案。
走进古镇,青石板路更窄了,两旁的老房子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有的门口挂着红灯笼,有的挂着盐商的招牌,“裕泰盐行”
“恒昌盐号”
的字样虽然有些褪色,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繁华,仿佛能看到盐商们穿着长衫,在街边谈生意的场景。
古镇里的人不多,大多是游客,有的在拍照,有的在逛小店,小店门口摆着各种东台特产,有陈皮酒、富安酥儿饼,还有用盐做的小摆件,比如盐雕的小动物,晶莹剔透的,很可爱。
陆帆走到“鲍氏盐商住宅”
门口,买了张门票进去。
住宅很大,分前院、中院、后院,院子里铺着青石板,种着桂花树,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桂花香,让人觉得很舒服。
前院是客厅,摆放着一套红木家具,桌子是圆形的,上面放着一个青花瓷瓶,里面插着干花;墙上挂着鲍氏盐商的画像,画像里的盐商穿着长袍马褂,手里拿着一把折扇,眼神温和。
中院是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古籍,书桌上放着毛笔、砚台和宣纸,还有一个小小的铜制香炉,炉底还残留着一点香灰。
后院是花园,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养着金鱼,旁边有一座小亭子,亭子的柱子上刻着对联,是盐商当年写的,透着点文雅气。
“小伙子,来参观盐商住宅啊?”
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的老人走过来,他头发花白,戴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拿着一个放大镜,是住宅的讲解员,姓鲍,是鲍氏盐商的后人。
“这座宅子是我太爷爷建的,以前是盐商的聚会场所,每年盐商们都会在这里聚一次,谈生意、聊家常,现在改成了景点,让更多人了解东台的盐文化。”
鲍爷爷带着陆帆参观,一边走一边讲解:“以前的盐商很讲究,吃穿用度都很精致,比如吃饭要用青花瓷碗,碗底要印着自家的字号;喝茶要用紫砂壶,壶身上要刻着诗句;连筷子都是象牙做的,很贵重。
但他们也很注重教育,家里的孩子都要读书,我太爷爷就捐钱建了学堂,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学,学堂现在还在,就在古镇的东头。”
从鲍氏盐商住宅出来,陆帆逛了古镇的老街,街上有很多卖传统小吃的小摊,比如豆腐脑、藕粉圆子、麻团。
他被藕粉圆子的香味吸引,摊主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笑着介绍:“这是我们东台的传统小吃,用藕粉做的外皮,里面包着芝麻、花生、核桃馅,放在糖水里煮,吃起来软糯香甜,还带着藕粉的清香。”
陆帆买了一碗,圆子是浅粉色的,浮在清澈的糖水里,咬一口,外皮软糯,馅料香甜,藕粉的清香在嘴里散开,很爽口。
姑娘说:“以前只有过年过节才做藕粉圆子,现在随时都能吃到,很多游客都喜欢带点回去给家人。”
逛到中午,陆帆在古镇里找了家小餐馆,点了一道东台的特色菜——大煮干丝。
老板是个中年男人,很热情,说:“我们东台的大煮干丝,讲究的是‘鲜、嫩、滑’,豆腐干要选本地的老豆腐,切成细细的丝,煮之前要用开水焯一下,去掉豆腥味;汤要用鸡汤,加虾仁、鸡丝、香菇,煮二十分钟,让干丝吸满汤的鲜味。”
不一会儿,菜端上来了,奶白色的汤里浮着金黄的干丝,虾仁是粉红色的,鸡丝是浅黄色的,香菇是深褐色的,看起来很有食欲。
陆帆尝了一口,干丝嫩而不烂,吸满了鸡汤的鲜,虾仁Q弹,鸡丝软嫩,味道很鲜美。
下午,陆帆按照陈阿姨的推荐,去了西溪旅游文化景区。
景区很大,分董永七仙女文化园、西溪古城、海春轩塔三个部分,门口的石牌楼上刻着“西溪”
两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写的,很有气势。
他先去了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园里有一座高大的董永七仙女雕像,董永穿着蓝色的古装,手里拿着锄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七仙女穿着粉色的长裙,手里拿着织布机,头发上戴着花环,看起来很优雅。
雕像旁边有一座老戏台,上面写着“董永七仙女戏台”
,台边挂着红色的幕布,今天刚好有一场《天仙配》的表演,陆帆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
演员们穿着鲜艳的古装,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一开口就是软糯的淮剧腔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的唱词在园里回荡,台下的观众时不时鼓掌,还有人跟着轻轻哼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