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428章 新洲医事(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首要举措便是打破传统医学“师徒相授”

的封闭模式,在始兴城建立医学院,系统构建现代医学教育体系。

医学院将传统中医的“四诊八纲”

与后世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进行交叉融合。

新洲医学院采用“五年制“培养体系,学生前两年学习解剖、生理等基础学科,后三年分科深造。

其解剖教室常年会配备防腐尸体标本达100具,远超同期欧洲医学院的储备。

正是这样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刘阿株等新一代医师,他们既精通《黄帝内经》的辩证理论,又掌握血管结扎等现代技术。

在解剖学课程中,学生既要研习《洗冤集录》中的脏腑描述,也要通过动物解剖(后期发展到人体解剖)建立立体的生理认知。

而在诊断领域,中医的脉象研究与简单的听诊器、血压计(以动物膀胱或皮革为充气袋)等器械检测结合,形成“中医辩证+新医指标”

的双重诊断体系。

这种整合绝非简单迭加,而是以中医“气血理论”

为基础。

新华医学还率先提出“微循环”

概念,并在四年前就尝试用银质导管进行血管探查,比欧洲同类研究早了近百年。

1638年,《新华医典》第一版问世,这部堪称新洲大陆“希波克拉底誓言”

的典籍,统一了外科消毒、药剂配比、中医药方、病历书写等行业规范。

在东平的两家医院手术室里,身着白大褂的医生需用煮沸法消毒器械,用稀释的石炭酸溶液擦拭手术台——这些在后世习以为常的操作,在当今世界堪称医学革命。

据卫生部1639年统计,采用标准化消毒流程后,外科术后感染率从十年前的65%骤降至9%,这一数据让欧洲外科医生望尘莫及。

对于横跨太平洋的移民船队和拓殖据点而言,疫病防治是生死攸关的课题。

新华医学在这一领域展现出超前的防控思维,构建了“检疫--免疫——公共卫生”

三位一体的防疫体系。

1626年,当新华强制迁移墨西哥班德拉斯谷(今巴亚尔塔港)数十名西班牙移民来到始兴港时,便创立了首个海上检疫站,由此建立了对对所有外来船只和人员进行“三查”

制度:检查船员和移民的健康记录、查询货舱卫生状况、核检动植物携带物。

针对大明常见的天、鼠疫等烈性传染病,检疫站配备了隔离区和熏蒸消毒室。

1630年,广丰(今萨尼奇市)附近土著部落爆发天疫情,新华政府除了立即启动封锁机制,隔离疫区外,还对辖境内的居民紧急种植牛痘,有效地避免了疫情向新华控制区内蔓延。

在传统中医“以毒攻毒”

思想启发下,新华医学结合后世疫苗培养方法,于1635年改良了人痘接种术。

不同于大明直接使用天痂皮的高风险操作,新华医生通过“多次传代减毒”

技术,将天病毒在牛、羊等动物体内连续培养二十多代,制成毒性微弱的疫苗。

1636年,新华境内开始推行移民入境痘苗由牛痘转为人痘,至去年截止,天死亡率已从大明同期的30%降至0.5%(不含非归属土著部落居民)。

更具前瞻性的是,新华医学部门在1638年建立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通过倍数逐年增大的显微镜观察到鼠疫杆菌、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等病原体,这比巴斯德的微生物研究早了两百年。

在临床领域,新华的医学进步更显震撼。

当欧洲的“二把刀”

外科医生还在使用烧红的烙铁止血时,新华外科已进入“精细操作”

时代。

当大明产妇仍在稳婆的汗水中挣扎时,新华妇科已建立起降低难产死亡率的系统方案。

新华外科的发展以“止血、镇痛、防感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斯坦索姆神豪九零后天师一睁眼,我穿成两个熊孩子后娘桃桃乌龙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重生后我成了全大陆最横的崽狂探我的重返2008我真不知道原来我家这么有钱斗破乾坤,龙王求亲请排队重生之惊羽夫人每天都被套路从水浒开始的好汉之旅星际第一女将极品赘婿八零之珠光宝气公子实在太正义了棋魂:随身阿尔法狗穿成反派的病美人妹妹[穿书]洪荒之太清问道袖藏天光破茧一剑倾国空间农女:团宠娇妻甜又飒权游:睡龙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