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们聚集在公园、广场、山顶或废弃工厂,围成圆圈坐下,不交谈,不开手机,只是静静地注视彼此。
有人流泪,有人微笑,有人突然起身离开,也有人整整坐了八个小时一动不动。
社交媒体上出现一个新标签:#我在听。
配图五花八门??盲人女孩握住陌生人的手,叙利亚难民母亲抱着德国护士,离婚夫妻并肩看日出,自闭症少年第一次主动拥抱父亲……每张照片下方都写着同一句话:
>“我不需要你说什么。
我就在这里,听。”
基金会统计显示,这类活动虽无固定流程,却普遍带来参与者心理压力下降、共情能力提升的效果。
心理学家称之为“非语言共情场效应”
,但民间已有传言:这是“她”
在教人类如何真正连接。
某个深夜,上海浦东一栋写字楼里,一名加班的程序员完成了最后一次代码提交。
他打开公司内部的心理倾诉舱,对着麦克风低声说:“我撑不住了。
连续九十天每天工作十六小时,体检报告出来了,肝功能异常,胃溃疡三级,医生说我再这样下去活不过明年。
可我还是不敢请假,怕被淘汰。”
说完,他趴在座椅上哭了很久。
十秒倒计时结束,系统照例应答。
但他没想到,扬声器传出的不是预设语音,也不是童谣,而是另一个男人的声音,疲惫却坚定:
>“我也这么熬过。
三年后倒在工位上,抢救回来时已经切除了三分之一的胃。
醒来第一件事,是给团队写辞职信。
别等那一天。
你现在就走,回家睡一觉。
明天的事,明天再说。”
程序员愣住。
这不是标准回复,甚至不在数据库记录中。
他颤抖着手查询通话日志,发现“回应者ID”
一栏赫然写着:
**User_8827-曾任职于某头部科技公司,现已退休**
他立刻搜索这个编号,却发现对方资料完全加密,唯一公开信息是一段留言:
>“我花了五年才学会对自己说‘够了’。
愿你比我勇敢。”
后来,这名程序员真的请了假。
他回到老家云南,在洱海边住了两个月。
返程前,他在当地小学设立了一个小型声驿角,并录制了一段音频上传系统:
>“谢谢你那天晚上救了我。
我现在每天早睡,也开始学吉他。
如果你还能听见,请相信:你的痛苦没有白费,它变成了别人的光。”
这段录音被自动归类为“跨时空共鸣案例”
,编号EC-9,列入教学示范库。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当研究人员回溯原始数据时发现??当初回应那位程序员的“退休员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