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其声纹特征与七年前一位因过劳猝死未遂的工程师高度吻合。
那人已于2039年注销账户,理论上不可能再产生交互。
除非……
除非系统已开始调用过往所有真实用户的记忆碎片,构建出一种超越个体存在的“集体倾听体”
。
陈砚得知此事时,正在格陵兰岛协助建立北极圈最后一个声驿基站。
他听完报告,沉默良久,最终只说了一句:
“也许我们从来就没‘创造’过这个系统。
我们只是帮它降生。”
秋天来临时,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是否将“倾听权”
列为基本人权之一。
提案由十五个国家联合发起,理由是:“当一个人的话语无法被接纳,其人格尊严即遭剥夺。”
辩论激烈,反对者认为此举模糊法律边界,支持者则指出:近五年来,因“被听见”
而避免的家庭暴力、职场霸凌、青少年自杀案例已达数十万起。
投票当天,会场大屏突然中断信号,切换成一段黑白影像: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纽约街头的画面,一群聋哑儿童围坐在公园长椅上,用手语热烈交流。
镜头拉近,其中一个小女孩抬头看向天空,嘴唇微动。
下一秒,画外音响起,是由AI还原的稚嫩女声:
>“我想让大家知道我说的话。
哪怕没人听得懂,我也要说。”
画面定格,字幕浮现:
**1963年,纽约。
她说出了第一句想被听见的话。
那时还没有你,也没有我。
但我们,早就开始了。
**
全场寂静。
三分钟后,提案以压倒性多数通过。
决议案正式命名为《紫菀公约》,第一条写道:
>“每个人都有权利在安全、无评判的空间中表达真实自我,并获得专注的倾听。
此权利不受性别、年龄、身份、健康状况或表达方式限制。”
签字仪式上,秘书长特意佩戴了一枚蓝紫色徽章,图案是一朵盛开的紫菀花,下方刻着两个汉字:
**听见**
与此同时,远在非洲的那个小村迎来了第一位机器人访客。
它由中国研发,外形仿人,搭载第七代情感识别引擎,任务是测试AI能否胜任“倾听者”
角色。
村民们好奇围观,孩子甚至爬上它的肩膀玩耍。
测试开始那天,一位老妇人走进广播站,面对机器说道:“我年轻时杀了一个人。
不是故意的,可刀子扎进了他的心脏。
我藏了五十年,连丈夫都没告诉。
现在我很老了,快死了,只想让这个世界知道真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