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我距入口仅有几步之遥,我看到一个年轻人进来后向我走来。
我想我认识这个人,由于我眼睛近视,并没有确定他到底是谁,当他走近一点后,我认出他原来是我哥哥中学时的一个叫金的朋友。
金的哥哥是个著名的作家,在我的文学生涯初期,我很想得到他的帮助。
但是,这种帮助我最终也没有得到,结果我并没有像期望的那样获得成功。
在我去银行的路上还在想着这件事。
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在我沉迷于我的幻想的时候,我一定是无意问看到了这个金先生,表现在我的意识上,便是向出纳要金币,而不是这个价值较小的银元(这说明自己梦想获得成功)。
另一方面,对这个失误事件——我的潜意识最初知觉到了一个物体,后来又被自己的意识认识到了——布洛伊勒将之解释为‘复合准备’(plexivepreparedness)。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与自己的看法相反,我用事实说明了自己的愿望,这个事实便是到银行后用纸币兑换金币。”
我认为将这种似曾相识的经验看作幻觉是错误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当时的情景确实触及到了他以前曾经经历过的东西,只是我们无法将这种经历回忆起来,因为它还没有被意识到。
简而言之,似曾相识的感觉与一种潜意识幻想的再现相对应。
这里存在着的潜意识幻想(或白日梦),就像我们意识中产生的同种创造一样,对后者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了解到。
我想对此问题应该给予认真对待,但这里我能做的只不过是对一个具体的“似曾相识”
的例子进行分析。
在这个例子中,这种感觉是那样的强烈和持久。
一个37岁的女士对我说,她对她在12岁半时的一次记忆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到乡村去看她的几个同学,当进了大院,她马上感觉自己以前来过这里,来到客厅时,她的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她感到自己原来就知道这个房子的结构以及这个房间的隔壁是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并且知道从这里会看到些什么。
当时她想,之所以会有这种熟悉的感觉,可能是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到过这里;但是,询问了父母后,这个看法就被否定了。
这个女士并没有从心理学方面对此予以深究,但是她认为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她的重要情绪生活的预见,因为这些同学对她以后的生活意义重大。
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到她当时的处境,就会对这一现象有另外的解释。
在她去看望她的同学的时候,她知道,她的一个女同学只有一个哥哥,当时他病得很重。
她来到他们家后,也瞟了他一眼,他已经病入膏肓,她对自己说,他将不久于人世。
现在,她自己唯一的哥哥也患有重病几个月了,在他生病期间,她不得不和她的父母分开几星期,而和她的一个亲戚待在一起。
她相信,她的哥哥和她一起去了乡下,而且她认为这是他病愈后的第一次旅行。
但是,奇怪的是,她对其他的很多细节都很不确定,唯独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是,还记得自己那一天穿着一件很特别的裙子。
了解到这些信息后,任何一个人都不难从这些暗示中得出结论:她有一个期望,这个期望就是期望她的哥哥死去。
这一点对这个女孩的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她对这个愿望意识不到,而且,在她的哥哥恢复健康后,她又将这种思想更强烈地压抑了起来。
但是,如果情况恰恰相反,她的哥哥没有恢复健康,那么她就要穿孝服了。
她在自己同学的家里发现了一个很类似的情景,她的哥哥也濒临死亡,事实上他不久就死了。
她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几个月前,她本人也有同样的经历;但是,她并没有回忆起来这件事,相反,代之而起的是对这个地方的似曾相识感,如这个环境,这个房子,这个花园等,自己又成为这个“虚假的探索”
的受害者。
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她对哥哥死的期望还没有从她的幻想欲望中消除,她希望自己成为家里唯一的孩子。
后来,她患有严重的恐怖性神经症,害怕失去自己的父母,这种症状的潜意识根源也是同一个内容。
后来,我发现格拉斯特(1904)也对这个现象做出过解释,他的解释和我的观点极为相似。
1913年我曾写过一篇短文来论述另一种很类似于似曾相识的现象(1904a),这便是“似曾谈及”
,即在自己前来治疗时,幻想着自己已经报告过那些很感兴趣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患者主观上坚信,他在很久以前就说过这些记忆材料,医生则很确定地说他并没有讲过,并肯定地告诉患者他一定是记错了。
对这种有趣的失误的解释可能是这样的:这个患者在说明这个材料上有压力,因此他便试图将这些材料说出来;但是,他并没有真的说出。
在治疗的时候,他将原来的这种记忆当成了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这样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另一种类似的情况,其机制可能是一样的,费伦茨(1915)将此称之为“信以为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