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就与愿望满足的关系而言,梦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以不加伪装的形式来表达一个未受压抑的愿望,这种梦通常为幼儿型的梦,在成人身上很少发生。
第二,以伪装的形式来表达一个被压抑的愿望。
显然,我们所做的梦大多属于此类,且需要分析才能理解。
第三类梦虽然也表达一个被压抑的愿望,但很少甚或没有伪装,一般都伴有焦虑并为焦虑所阻断。
在这种情况下,焦虑代替了梦的伪装,而在第二种情况下,焦虑只是因为梦的工作而得以回避。
我们不难证明,在梦中引起我们焦虑的观念内容,都曾是一个愿望,但却一直遭受着压抑。
还有一些带有痛苦内容的梦,虽然很清晰,但梦本身并不显得痛苦。
正因为如此,这种梦不能算是焦虑梦,但一直被当作梦没有意义和精神价值的证据。
对这种梦的分析将表明,它们是伪装完善被压抑愿望的满足,也就是说,这种梦属于第二类。
分析也将表明,这种梦巧妙地采用了移置作用来伪装愿望。
一个女患者几年前曾亲眼看到她姐姐的第一个孩子死了,她姐姐的孩子只活下一个,而她却梦见这个孩子在同样情境中死去。
她对此毫无悲伤,但却自然地否认这个梦境会表达她的任何愿望,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假设这类愿望的存在。
然而,正是在几年前第一个孩子去世时,她看到了她所爱的人并与之说了话;因此,如果第二个孩子死了,她自然就能够又一次在姐姐家看到这个人。
她渴望这种会见,但又不愿经历这种情感。
在做梦前一天,她得到一张入场券,那是她仍然钟爱的那个人所做的一场报告。
她的这个梦其实很简单,表达了一种迫不及待的愿望,和那些在旅游、看戏、娱乐等活动之前做的梦相似。
但为了对这一愿望加以伪装,梦境被移置到一件最不适于产生欢乐感情的事件上,虽然实际上曾在这种事件中产生过欢乐。
我们应该指出,梦中的情感行为适合于梦境背后的真实内容,而不是适合于梦境本身。
梦境所预示的是她一直渴望的一次见面,而没有提供任何痛苦情感的基础。
[346]
十
迄今为止,哲学家们尚没有机会关注压抑的心理学。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梦的形成中事件的发展过程建立一种形象化的意象来先行研究一下这一尚未知的问题。
我们已经提出的图示——当然并非仅仅取自梦的研究——的确相当复杂,但我们不能再简化了。
我们的假设是,我们的心灵机构具有两个思想建构的动因,其中第二个动因的产物能自由进入意识,而第一个动因的活动本身就是潜意识的,并只能通过第二个动因才能进入意识。
在这两个动因之间有一个稽查作用,它只允许与它相一致的材料通过,而阻止其他材料的通过。
根据我们的定义,遭受稽查作用排斥的材料便处于压抑状态。
在某些条件如睡眠状态下,两个动因之间的强度关系发生改变,从而使原先遭受压抑的材料不再受阻。
就睡眠状态而言,这可能是稽查作用的松懈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原先被压抑的材料便得以进入意识。
然而,由于稽查作用从来不会完全被取消而只是被还原,所以被压抑的材料要进入意识,就必须经受某种改变以缓和其冒犯性,因而成为意识的东西就是一个动因的意图与另一个动因的要求之间的一种妥协。
压抑——稽查作用的松懈——妥协的形成,这不仅是梦的形成的基本模式,而且也是其他许多心理病理结构的形成模式。
而且,对后者而言,和梦的工作一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妥协的形成伴有凝缩作用、移置作用以及使用表面联想等过程。
我们没有理由否认一个事实,即我们为解释梦的工作而提出的假设中,有一种“超凡的”
因素在起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