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因此,这些概念在这一阶段是没有特定意义的,只是在它们逐渐彼此对立之后才具有了这些意义。
塔布附身的动物、人类或地点是“魔鬼般的”
而不是“神圣的”
,因此也不是后来所说的“邪恶的”
。
准确地说,“魔鬼般的”
或“不可触摸之物”
这类中性的中介意义正是“塔布”
这个词恰如其分表达的意义,因为它强调了神圣之物与邪恶之物始终都具有的共同特征:害怕与之相接触。
这一重要的共同特征的持续存在同时也证明,这二者的外延在本原上是相同的,只是由于进一步的影响,它才分化并最终成为两个对立物(同上,第309页)。
但是,这种分化是如何产生的呢?按冯特的说法是,通过移置方式将塔布禁忌从迷信魔鬼的领域移置到信仰诸神的领域(同上,第311页)。
“神圣”
与“邪恶”
的对立呼应了神话学中两个阶段的接替。
当第二个阶段来临时,前一个阶段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继续存在于人们认为是低劣的形式之中,最终为人所不齿(同上,第312页)。
他说,神话学的一条通律是,为另一更高级阶段所征服和超越的那个阶段,虽然算是过去了,但是它仍将以低级的形式与后继阶段并存,这样原来的崇拜对象随即变成了恐惧对象(同上,第313页)。
在余下的讨论中,冯特要说明塔布概念与涤罪和牺牲的关系。
二
任何人只要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去探讨塔布问题,就是说对个体心理中的潜意识部分进行研究,只需稍加思考便可发现,这些现象对他并不非常陌生。
他见过这样的人,他们为自己设置了此类具有个体性塔布禁忌,并像蒙昧人恪守其部落或社会的社团性(unal)塔布一样来严格遵循。
如果这位研究者还不太习惯将这些人称为“强迫症”
患者的话,他会发现“塔布病”
(taboosiess)是一个很适合于他们情况的名称。
精神分析研究使人了解这种强迫症的临床病因及其本质的心理机制,他因此不会拒绝将以此获得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心理学中相应的现象。
对于这一假设我们必须提出一个忠告,塔布与强迫症之间的相似性,只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只涉及它们所展示的诸形式,而不延展至它们的本质特征。
大自然喜欢用相同的形式来创造各种相关生物。
例如,珊瑚和植物中的各种枝状构造,还有化学沉淀中的某些结晶形式等,都如此相像。
仅从外部特征相吻合就推论其存在着内部联系,这显然是草率的,也是无益的,因为它们只是机制相同而产生的结果。
我们应将这一忠告牢记在心,不过也不必让它妨碍我们做进一步的比较。
神经症患者的强迫性禁忌(obssessionalprohibitions)与塔布间最明显、最突出的相同点是,这类禁忌均缺乏动机,均起源不明。
在某些非特定的时刻露面之后,遂由某种不可抵御的惧怕强力扶持着。
无须外部的惩罚威胁,因为早已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肯定或曰道德信念:任何违犯都会带来无法忍受的灾难。
在这一点上,强迫症患者所能告诉我们的是,他有某种不明确的感觉,他周围的某个人将因犯忌而受到伤害。
关于这种伤害的本质,我们一无所知。
说实在的,哪怕是少得可怜的这一点知识也多半是从与赎罪或防御行为(expiatoryaions)有关的事情中获得的,而不是从禁忌本身中获得的。
某些禁忌的目的是非常明了的。
而另一些则是无法理解的,无意义的,也是傻乎乎的。
这类禁忌叫作“仪式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