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最现成的解释恐怕是,尸体以及尸体的迅速而明显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恐惧。
对死者的哀悼也一定与此有关,因为它必定是所有与死者有关的事物的内在动因。
但是,对尸体的恐惧显然解释不了塔布禁制的方方面面。
哀悼也无法解释得了,为什么说出死者的姓名便是对其活着的亲属的莫大侮辱。
恰恰相反,哀悼往往是为了时刻想起死者,为了让他永存于记忆之中。
所以,一定是另有其他原因使得这些塔布习俗如此古怪,这些原因也一定是另有他谋。
正是这种附着于姓名之上的塔布,为我们了解这种尚且不得而知的动机提供了线索;而且,即使这些习俗本身仍不能完全向我们做出解释的话,我们还可以从痛悼亲人的蛮族野民对我们的亲口所言中获知。
这一理论的基础是一个极不一般、乍看令人难以置信的假设,即至爱的亲人从撒手人寰那一刻起,就变成一个恶魔,他的那些在世的亲人们从他那儿只能得到敌视。
因此,他们想尽办法来保护自己,免遭他罪恶欲望的伤害。
不管怎么说,绝大部分学术权威还是一致认为,这些观点适用于那些原始民族。
虽然在我看来韦斯特马克(Westermarck)在《道德观念的起源和发展》一书中几乎从未论及塔布。
但事实上在“对待死人的态度”
一章中,他却写道:“总的说来,我所调查的事实,使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死人往往被当成敌人而非朋友;杰文斯教授(Jevons)和艾伦先生(GrantAllen)认为,根据从前的那些信念,死人的恶意一般仅仅针对陌生人,对于自己后人和氏族同胞的生活和命运,他们是百般呵护,俨如慈父。
这一断言看来是错定了。”
[59]
在一部引人注目的著作中,克勒保罗(RudolfKleinpaul,1898)利用开化民族中那些残存的有关灵魂的古老信仰,来解释活人与死人的关系。
他的最终结论也是,死人充满着嗜血的欲望,总想拖拽活人与其为伍。
死人会杀人;如今我们用来描绘死人的人体骨架,象征着死人是谋杀者这一信念。
只有当他们彼此为水所阻断时,活人才会觉得安全,不受死人的侵扰。
正是这一缘故,人们总将死人葬于岛上或者河流对岸。
“此岸及彼岸”
之说也出于此。
随后,死人的恶意便渐渐减弱且局限于那些确有积怨的死鬼。
例如:化为恶鬼纠缠其死敌的遭人暗害者,心愿未了的新娘,等等。
但是,克兰保罗指出,所有的死人最初都是吸血鬼,他们都妒恨活人,伺机伤害并夺人性命。
人类最初的恶鬼观念正是产生于人的尸体。
最亲爱的人在死后就变成了恶魔的假想,显然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更深层的问题。
到底是什么促使着这些原始人,对他们死去的亲人做出这种情感上的改变?他们为什么要将这些亲人视为恶魔?韦斯特马克(1906~1908,第2卷,第534页以下)认为,这些问题不难回答。
“死亡一般被认为是不幸之最;因此,据信死人对其命运是尤其地不满。
根据原始人的观念,只有(通过魔力抑或暴力的)杀戮才会致人于死。
因而,这种死亡自然会使得冤魂满心报复、性情暴躁。
鬼魂既忌妒活人,又渴望与昔日旧友重新相聚;因此,他们为什么要传播病害,致人于死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那种将无血无肉的灵魂视为恶魔的观念,无疑是和对死人的本能的恐惧密切相关的,而这也是害怕死亡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当妻子失去了丈夫,或女儿失去了母亲时,她常常无法摆脱那些折磨人的疑虑[我们称之为“强迫性自我责备”
(obsessiveself-reproaches)]。
她无法肯定是不是由于自己的大意或失职,而导致亲人的死亡。
她既回想不起是否曾给予死者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没有过失,因而这种折磨是无休止的。
这真可谓是一种病态的哀悼形式,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也就淡漠了。
有关这类病案的精神分析研究,已揭示出这类疾病的神秘动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