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如果我们接受前面所说过的有关人类宇宙观的进化,即泛灵论阶段,随后是宗教阶段,再后是科学阶段,那么要追寻“思想万能”
在这些不同阶段的盛衰兴败并非困难。
在泛灵论阶段,人类将万能归于自己。
在宗教阶段,人类尽管已转而将万能归于神明,但是并没有真的要放弃它。
因为,人类还保留着以各种方式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影响神明的能力。
科学宇宙观就不再给人类万能以丝毫的余地;人类已经承认了自己的渺小,万般无奈地俯首于死亡及其他自然之必然。
不过,这种对万能的原始信念仍或多或少地留存于人们对人类精神力量的信赖之中,这种精神力量始终与现实法则相抗衡。
如果我们是从个体的成年形态到他们呱呱坠地的最初形态来追溯力比多趋向(libidinaltrends)的发展,那么一个重要区别就可体现出来。
我在《性学三论》(1905d)中已对此有所阐述。
虽然性本能的表现从一开始就可观察到,但是它们一开始并非指向任何外在对象。
性欲的各个本能成分各自独立运作以获取快乐,并在自体内找到满足。
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为自体性欲阶段。
在随后的阶段中,性欲将指向所选择的对象。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上述两个阶段中再插入另外一个阶段,或者换句话说,将第一个阶段——自体性欲阶段——一分为二,倒不失为一个良策,甚至可以说是必经之途。
在这一中间阶段上(随着研究,其重要性将日显明朗),原来彼此孤立的性本能已合为一个整体,同时还找到了一个对象。
但是,这个对象并不是一个外在物,它并非外在于主体,而是主体自身的自我(ego)。
这一自我大约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考虑到这一新阶段上的病理性固着(pathologicalfixations)这在以后会变得显而易见,我们将其称为“自恋”
。
患者的一举一动都好比在自我相恋;在我们的分析中,他的利己本能(egoisticts)和力比多愿望还不能分离。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原始人和强迫症患者对心理动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在我们看来可说是过高的评价)。
这一态度可能与自恋有关,也许可以视作自恋的一个必要成分。
可以说,在原始人中,思维过程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是性取向的(sexualized)。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相信思想万能,为什么他们对能够控制世界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始终无法获取可向他们昭示人类在宇宙中真正地位的那些唾手可得的经验。
至于强迫症患者,我们发现一方面在他们的素质中还存留着相当一部分这种原始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中的性压抑(sexualrepression)使得他们思维过程的性取向化更进一层。
无论思维中的力比多过分贯注(libidihexis)是一种原生现象还是由压抑,即理智的自恋(iualnarcissism)和思想万能[93]所导致,它们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结果一定是相同的。
假如我们将存在于原始民族中的思想万能观念视为他们自恋的证据,那么,我们进而就会力求在人类宇宙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个体的力比多发展的不同阶段间进行比较。
泛灵论阶段正好在年代和内涵上与自恋相呼应;宗教阶段与对象选择(obiect-choice)阶段(其特征是儿童对父母的依恋)相呼应;而科学阶段则与个体已经成熟,放弃了快乐原则,使自己适应了现实、并转向去外部世界选择其欲望所指向的对象这样一个阶段相对应着。
[94]
只有在一个领域,思想万能尚保存于我们的文明之中这就是艺术领域。
只有在艺术中,仍可见到深受着欲望煎熬的人在做着类似于满足那些欲望的事儿;由于艺术错觉的存在,他那漫不经心的所作所为产生着种种情感效应,使这一切恍如真实的一般。
人们言及“艺术的魔力”
(magicofart),并将艺术家喻为魔法师,这是恰如其分的。
但是,也许这种比喻的意义远远超过其内容本身。
毫无疑问,艺术并不是作为纯粹艺术而产生的。
从其本源而言,艺术在于宣泄那些如今已几乎绝迹的冲动。
而且,我们可以猜到,在这些冲动中一定有着许多不可思议的意图。
[9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