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407][在《悲伤与抑郁症》[1917e(1915)]中有一个全面的解释。
]
[408][对弗洛伊德使用这个术语的各种讨论将在编者对《本能及其变化》(1915c)的一个脚注中找到,标准版,第14卷,第131页。
]
[409][早期对此所做的一个说明出现在《释梦》(1900a)中,标准版,第4卷,第149~151页。
关于两种认同之间的区别在《悲伤与抑郁症》中做过解释,同上,第14卷,第250~251页。
]
[410][以下所讲内容请参见《论自恋》(1914c)的第三节。
这些观点的后期发展在《自我与本我》(1923h)的编者导言中做过讨论,标准版,第19卷,第8~10页。
]
[411][这里所用的德文形式是有人性的“Zensor”
(稽查员),和该句下一部分中非人的“Zensur”
(稽查作用)形成对照,这是弗洛伊德几乎一贯采用的形式,这种非常例外的形式的其他例子见于《释梦》(1900a),标准版,第5卷,第505~506页;《论自恋》(1914c)那篇论文,同上,第14卷,第97页;以及《精神分析新论》(1933a),同上,第22卷,第15页。
]
[412][弗洛伊德在与布洛伊尔合写的《癔症研究》(1895d)的技术性文章中第一次讨论了移情这个观念。
他在《对“杜拉”
的分析》(1905e)又重新提起,标准版,第7卷,第116~120页。
但是,他在此书之前对这个主题的主要讨论将在其有关技术的论文中找到:特别是《移情动力学》(1912b)探讨了该现象的理论方面,而《有关移情的观察报告》(1915a)关注的是由积极移情所引起的技术性困难。
在弗洛伊德即将告别人世之时,在《有终结的分析和无终结的分析》(1937c)中再次探讨了这个主题。
]
[413][约瑟夫二世,他的施舍博爱的非常规方法是臭名昭著的。
]
[414][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新论》(1933a)中进一步讨论了这个问题。
]
[415][见第227页的编者脚注①,在那里阐述了这些早期所讲过的东西,并对弗洛伊德后来对该主题所做的修正后的看法提供了参考文献。
]
[416][见该讲开头那一段。
]
[417][以下内容参见《回忆、重复和逐步突破》(1914g),标准版,第12卷,第150页以下几页。
]
[418][我们可以认为,弗洛伊德在他的技术性论文《有终结的分析和无终结的分析》(1937c)中细致论述了这一主张。
]
[419][本演讲包含着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治疗效果的理论所做的最全面的说明。
他后来在《有终结的分析和无终结的分析》(1937c)这篇论文中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在某些方面似乎与它不一致。
参见该文的编者注。
弗洛伊德极少发表有关精神分析技术细节方面的文章。
不过,可以参见他在标准版第12卷中的技术论文,在那里可以找到有关该主题的其他一系列著作。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