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一)人格学说
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
它涵盖了弗洛伊德的整个思想内容,反映了弗洛伊德思想的主旨——潜意识和性欲的发展,表现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基点——本能与社会的动态关系。
早期,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地形学”
(psycho-topography),虽主张人的心灵“二部结构”
,但实际上却把它视为由潜意识(深层)、前意识(中层)和意识(表层)等三个层次所构成的。
(1)潜意识(unscious),指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冲动的替代物(如梦、癔症),即潜意识的心理本我。
他反对把潜意识在逻辑方面解释为一个正概念的反题,力图证明潜意识是一个具有自身特征的能够给予某种定义的正概念的存在。
就是说,潜意识是一种处于意识之外的有能量、有强度和有效率的心理系统。
他认为,潜意识的主要特征是非理性(原始冲动性)、非语言性、非道德性、反社会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不可知性。
这些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许的东西,是有强烈心理能量的负荷,总要按照“快乐原则”
去寻找出路,追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甚至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命运。
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2)前意识(prescious),指潜伏的暂存的并从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通常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因前意识比潜意识更接近意识,故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和过渡领域。
弗洛伊德认为,从描述意义上说,有两种潜意识,即潜伏性潜意识和动力性潜意识;从动力意义上说,只有一种潜意识,即被压抑的动力性潜意识。
他把潜伏暂存的而非动力意义上的潜意识称为前意识。
真正严格的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也有界限,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前意识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稽查者”
的任务,严密防守,把住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稽查者”
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3)意识(scious),指心理非本质的外表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逝的心理现象。
弗洛伊德反对把意识和心理等同起来的观点,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小而非主要的部分。
他把意识比作同“大前房”
(潜意识)相毗连的一个小的“接待室”
。
在他看来,意识服从于现实原则,调节着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着心理中那种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
如果说被压抑的心灵是严格意义上的潜意识,那么主要实施压抑的心灵则是意识。
但是,意识同外部联系,与其同机体内部环境的联系相比,既要受较多条件的限制、又距离比较远些,所以,不仅潜意识系统,就是意识系统,归根结底,还是由先天的本能、抑或未发的欲望和冲动所决定的。
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一书中对此做了修正,提出了“人格三部结构”
(tripartitepersonalitystructure)说。
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所构成。
(1)本我(又译为伊底、原我、它我、私我、潜我、兽我),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
潜意识性是本我独有的主要品质。
弗洛伊德说:“本我是遗传的,是生来就有的,而首要的是,本我是由本能构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