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弗洛伊德从小就喜欢孜孜不倦地读书,把读书看作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并对书中的内容能够独立思考。
比如,他从来不满足于课文的简单内容,总是愿意以课文作线索,更深入和更全面地研究与此有关的问题。
他从不满足于教师所留的作业,经常喜欢做更多的练习,特别愿意解析难题,善于从那些好像没有解决希望的难题中发现突破口,并能按着问题本身固有的逻辑使难题迎刃而解。
同时,他还很愿意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探索书中的真理,有时还为此发生激烈的争论。
显然,这种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开拓进取的精神是弗洛伊德学习优异的内在动力。
(二)大学学习生活
1872年9月,弗洛伊德又经历了一年的苦读后,准备考大学。
在职业的选择上,弗洛伊德的父亲坚持要根据他儿子的个人志愿来决定。
起初,弗洛伊德因为在学校里和一位有志成为著名政治家的高年级同学有交往,于是选择了法律系。
他认为,法学能开辟通往政界的大门,有可能成为犹太人发挥影响的少数领域之一。
但是,由于当时最热门的达尔文进化论激起了弗洛伊德进一步探索人类自身的兴趣和志向,加上,在中学毕业前夕,他聆听了卡尔·布鲁尔(CarlBrühl)教授朗诵大自然的优美散文之后,又改变初衷,转向自然科学,决定学医,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1873年秋,弗洛伊德17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从19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维也纳正处于文化发展的鼎盛期。
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汇集了欧洲学术界的名流,古老的维也纳大学也成了闻名欧洲的高等学府。
父亲为了奖励他,答应他去英国旅游一次。
两年后,19岁时弗洛伊德终于踏上自幼就甚为向往的自由之邦。
入学不久,弗洛伊德就遭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挫折。
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他亲自感受到因自己出身于犹太人而遭到的歧视。
他在《弗洛伊德自传》中写道:“我发现别人指望我该自认为低人一等,是个外人,因为我是犹太人。
我绝对不承认我是劣等人,我一直不懂为什么我一定要为我的血统,或者如人们那时开始说的‘种族’而感到耻辱。”
[25]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觉得除了愤怒之外,只有不断奋斗才能在社会的某个角落里寻得一块立身之地。
这样,就使弗洛伊德“年纪轻轻便已处于反对派的地位,尝到了被‘紧密团结的大多数’压制的命运。”
[26]
这为他以后的独立判断的形成多少打下了一些基础。
其二,他发现自己的天资和才能都很有限,必须改变原先求知心切,同时涉足多门学科的情况。
弗洛伊德开始理解了《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告诫之真谛:“你枉然四下漫游求学,每人只学得到他学会的一点点……”
[27]
弗洛伊德对于学医本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受一种好奇心所驱使,而这种好奇心更多的是对人类的关心,而不是对于其他自然事物。”
[28]正是因为他并非真愿行医,上大学后不久他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生物学、解剖学等方面。
他热心地学习动物学家克劳斯(KarlKrauss)讲授的动物学、生物学与达尔文主义等课程,认真地聆听著名生理学家布吕克(ErnstWihelmvonBrücke,1891~1892)讲授的生理学(包括语态和语言生理学)。
此外,还连续三年听了哲学家布伦塔诺(Fraano,1838~1917)的哲学课。
在大学期间,弗洛伊德进一步发扬了中学时良好的学风,坚持决不盲从、勇于独创的治学精神,甚至对于有名的学者也始终保持既尊敬又敢于独立思考的态度。
弗洛伊德对书上和老师的观点总是首先加以理解,然后深入地进行具有创新性的思考,当他没有弄懂某个观点之前,他从来不轻易地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弗洛伊德在大学时就积极地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可喜的科研成果。
当他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参加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活动。
根据克劳斯教授的提议,每年要从维也纳大学选派一些优秀生到里雅斯特(Trieste)实验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