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今幸北伐胜利,武汉中央请他回国复职,正是千载良机,他自当速去武汉。
他和蒋氏斗法很久,吃亏已多,现在在上海一无凭借,自然不敢和蒋氏盘桓。
俗语说:给蛇咬过的人,看到草绳也害怕,正是汪氏这时的心理。
汪氏武汉之行,既有其个中玄妙,又不足为外人道,所苦的是我们这批赤胆忠心、希望党内团结、完成革命的同志。
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汪氏出来领导,而他却浇了我们一头冷水,未免太失望了。”
(《李宗仁回忆录》,第32章)
李宗仁此种看法,多少暴露汪精卫性格弱点,只适合在幕僚地位辅佐,不宜做主官以控制全局。
问题是中山先生辞世后,汪氏心理却已膨胀,个性、智力和时势、他人形成剧烈拉扯,他的悲剧也就到来了。
伪政权时代,他被周佛海等人先后拨弄,实在是有苦说不出。
硬着头皮去做,往往事与愿违,一切都是那么地勉强、支绌。
所以他晚年要说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何处不怨尤。
胡汉民、廖仲恺、汪兆铭、蒋介石……之属,当中山先生去世后,他们谁也不服谁,各有所长,智慧无法像孙先生般予以超越,德量更无法像孙先生那样涵容服人。
几个便打杀开来,而蒋介石以权谋手腕领先,其余便各各分化。
至汪投敌,意气成分很多,唐德刚先生《书缘与人缘》对汪兆铭有一大处把握的总评:“汪精卫这个大汉奸,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罪恶是道德大于政治的。
其实他的伪政权并未做太多的坏事,他抗拒日寇在中国大陆征兵前往南洋作战,且不无可记者。
汪氏之劣迹,是他破坏了民族道德——他不该以国民党副总裁之尊,于抗战最艰苦阶段,谬听老婆之言,反身投敌……他们一旦投敌,乃把我们这个黑白分明的民族道德弄得一片模糊,使当时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志士,在道德上莫知所适;而人类渣滓的汉奸,则个个手舞足蹈,理直气壮起来。
汪氏在历史上的罪恶,莫有大于此者。”
(广西师大版《书缘与人缘》,118页)
作为幕僚助手胡汉民等人固为一代精英,但他们毕竟在孙先生身边工作,较之孙先生的超常睿智,他们的事功就大为逊色。
孙先生的谋略,是从大处着眼,以总的关节来带动诸般细节,而不是在个人意气上运用工夫,斯于大局无补。
因为营救汪精卫一事,孙先生就批评了胡汉民等人。
那时汪精卫因刺杀案被捕。
同志悲哽,于是胡汉民、陈璧君、黎仲实等派人进北京,或以金钱疏通,或谋劫狱,想将汪精卫从牢狱中予以搭救。
孙先生就在槟榔屿秘密会议前,批评了他们。
先生说:“余对于革命职责,断不容忧伤憔悴以死……我意再起革命军,即所以救精卫也。
夫谋杀太上皇可以免死,在中国历史亦无前例,况于满洲?其置精卫于不杀,盖已为革命党之气所慑也。”
(《孙中山集外集》,149页)
事实上正如孙先生的判断,一年后清廷不支,不仅释放汪精卫,还要赔礼道歉呢。
而胡汉民等人欲以传统方式营救汪精卫,小处着眼,费力费事,反而于事无补。
至于廖仲恺和胡汉民两人之间,中山先生对之如何呢?他对他们是辩证地运用。
虽然对廖特别推重,但他在前方督师的时候,后方留守的要职,委胡而不委廖。
他北上的时候,代帅的交椅,授胡而不授廖。
不知者以为廖不如胡,其实先生自己自有定夺。
他说:“我如果把大权交给胡,廖可以服从;如果把大权交给了廖,则胡一定不服,广州从此多事矣。
因这两句话,就可以使我们知道廖、胡之为人了。
但中山死了以后,广州的大权,落入鲍罗廷手中,既不属于胡,亦不属于廖,不过在事实上,廖比较尚握有重权,胡则仅一空洞之外交部长及中央党部之工人部长而已。
他既非外交人才,更不善于做工人运动,这不过鲍罗廷和他开开玩笑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