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小孩们高兴了,叫道今晚尚有鸡吃……”
(萨孟武《中年时代》)
联大教授不乏奇人,讲《庄子》的大教授刘文典人多知之。
1938年春,他拒绝敌寇的威胁,从北京虎口脱逃,辗转抵达云南蒙自。
他极有学术威望,深受学生欢迎。
刘文典性格耿直,身体语言也很生动,学生们也喜欢和他开善意的玩笑。
他呢,对大人物相当倨傲,对学生和他看得起的友人则执礼甚恭。
在这一点上,他很像吴稚晖。
他醉心潜心学术,不善治家,也无积财,在昆明时,往往弄到无米下锅,才知囊中羞涩。
有一次飞机轰炸,刘文典在躲警报时遇到沈从文。
他历来看不起新文学,对新文学中人更有文化优越感。
曾经一把揪住沈从文的衣襟:“我跑就行了,你不用跑。
我躲警报,是为了保存中国文化,你来躲警报,又是为了什么呢?”
沈从文极为尴尬,一时无言以对。
大知识分子幕燕釜鱼的情形中,尚有开玩笑的心态,是一种放松的精神状态,是心灵的优胜。
其间,也常常包含着文化之评议。
文典如此作为,是不是疯狂呢?是不是自高涯岸呢?不是。
只说明,当时国粹有以充实人心,国学地位尚高,古典文学葆有充沛内涵,足以作为精神支柱。
那是不是刘文典眼高于顶目中无人呢?也不是。
他推崇陈寅恪即见其清醒的人物品鉴衡量。
这事情在表面上看来是一个玩笑,或欺侮调笑,实则在内里,它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驱除奴性的自信。
也是一种精神基石,即抗衡的力量。
他所依恃的,是一种值得保卫的价值,旧典籍中对美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解释。
心中充实而有光,这不是酸腐,更不是头巾气。
很多老先生毕生以国际一流水平鞭策自己,却很少言及治学的经验。
他们反对急功近利,唯以为心态平和,才能有所创见。
他们天赋甚高,却又深信熟能生巧,因此毕生勤奋有加,事事精益求精。
从事研究是他们人生的最大享受,也是他们生命的支撑点。
经受几乎亡国的铭心刻骨的打击,只有身历了这种心灵上创伤的人才会理解“救国论”
有其产生的背景。
在重庆,他写了寓言式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形式很“先锋”
,和他的大量时评一样,深沉而犀利,不免触及权贵,甚至引来军统人员的过问。
林语堂先生是有国际影响的大作家。
他的《吾国与吾民》,观察角度从军阀、瘟疫、贫困的中国印象中转圜出来,令美国读者大开眼界。
他靠写作成了红人,实在是因为他的笔路极其宽阔,赢得显赫之国际声名。
抗战期间,在美的中国外交人员费尽移山心力,难得在美国主流报纸上发文说事,而林语堂以个人身份在其报上纵横驰骋,版面尽有,多为呼吁支持中国抗战的文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