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汉武帝并不自理,由随侍左右的加官代为批阅,顾问应对,审议平议,献可替否,盖玺称制,关通内外。
可是,汉武帝游宴后庭,特别到晚年,精力衰退,平日懒得去处理奏章的听政处听尚书奏事,而侍中、尚书令诸官其初都由士人担任,不能随入后宫;更重要的是,士人虽担任内臣但生活仍在宫外,仍旧很容易与外廷公卿交结,而且尚书视事一旦长久,又能获得客观性,并从天子处取得一定的独立性,汉武帝也不能放心。
于是,他在内廷另立与尚书平行的机构,选用可以出入后宫且生活在宫中的宦官执行尚书职务,称为中书。
主署长官为中书谒者令,省称中书令。
中书与尚书职任相同,完全是汉武帝由于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而构筑的叠床架屋的官职,不过中书比尚书更近天子且用阉臣罢了。
中书、尚书权力很大,基本上总揽政务,进而足以擅断朝政。
当时规定所有上书都写成正副两本,领尚书者先开启副本,并有权摒弃不奏。
汉武帝不加官丞相,使之不得入禁中,于是丞相及其统领的外廷被撇在一边,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中书、尚书机构的建立,内朝制度的形成健全,在封建王朝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使汉代国家权力机构明确分为两大系统,这两大权力系统构成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基本权力框架。
其中,宰相制是骨干,中书、尚书制是中枢;外朝是形式,是较机械、被动的,内朝是精髓,是较灵活、主动的。
内外形神结合,核心是皇权,汉武帝是中枢神经的总司令、权力来源。
而以巩固、维护、伸张、强化皇权为中心为主题的皇权与相权、内朝与外朝的矛盾和斗争,演化成了汉武帝一代封建政治斗争史的主要场面。
与外廷相比,内朝是比较容易控制的。
构成内朝的官职原多卑微,加重职权后秩仍低于公卿,中书、尚书令、丞、仆射不过千石、六百石。
又在天子周围,中书更与天子日常生活接近,若有问题亦较易发现。
天子宾客式的幕僚,似乎还带有临时性、权宜性,全凭天子一时之召用。
加官则系于天子一身,具有不稳定性。
而中书,到汉元帝时,萧望之还不承认它的合法性,提出:“汉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
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近刑人。”
由此可见,内朝完全是皇权的附着物、衍生物。
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自然能将其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玩弄于股掌之中。
内朝制度是汉武帝在后庭总揽政治,进一步削弱外朝侵夺相权的工具。
但丞相及外廷,名义上终究是合法的政府,仍可行政。
内外廷的意见不一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汉武帝每令严助、吾丘寿王、朱买臣、主父偃等内朝臣诘难罢诎丞相大臣,内臣也经常利用亲近机要的地位打击外廷大臣以谋权利,丞相刘屈就是遭到内者令郭穰的告发而陷杀身之祸的。
自内朝制度形成和健全后,汉武帝再也不需要如对田蚡那样亲自出面与宰相争权了。
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完全可以采取隐蔽的非正式的形式。
汉武帝可以在后庭君临内外,导演外朝与内朝的倾轧斗争,操纵政治,伸张皇帝意志。
也就是说,皇权在对相权的斗争中,有了绝对的主动权,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宰相政府系统受到很大的牵制和削弱,不但不能充分正常地发挥行政效能,而且常处在内朝的巨大压迫之下,处在皇权威胁的阴影之下。
于是,外朝日益减少其独立性,增加了对皇权的依附性。
丞相要想成为真宰相,必须入侍禁中,进入内朝,这就养成了宰相内惧皇权奴仆的一种复杂性格。
汉武帝将处理政务的实权由外朝转移到自己直接控制的内朝,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