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拜见戒日王
banner"
>
时光匆匆而过,玄奘仿佛听到了故乡频频对他的呼唤,回国的念头渐渐在他心中滋长。
有一天,正好有个善于占卜的名叫伐阇罗的人来拜访他,玄奘就问他说:“我是中国人,来印度已经多年了,我在犹豫到底是回国好呢,还是留下来好?如果我要回国,能否平安回去?还有,我有多少寿数?”
那人听完后,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白石头,在地上画了一些图,然后对玄奘说:“我觉得您还是留下来比较好,如果要回国的话也会一路平安,回国后还能受到朝野上下的敬重。
您的寿命至少还有十年,若凭您的余福和造化,就不是我所能预知的了。”
玄奘说:“我想念祖国,想要回去,只是我担心那些经文和佛像是否可以顺利地运回祖国?”
那人回答:“您大可不必担心这个问题,戒日王和鸠摩罗王都会派人一路护送,必定可以平安顺利地到达。”
玄奘听了觉得很惊讶,因为他从未见过那两位国王,不禁问道:“我与他们素未谋面,怎么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那人斩钉截铁地说:“鸠摩罗王已经派专使来迎接您了,两三天后就会到了。
而且见到鸠摩罗王之后,您也很快就会见到戒日王。”
说完这话,伐阇罗就像办完事似的走了。
仔细地考虑了一番,玄奘决定立即回国,伐阇罗说他还有十年寿命,无形之中给了他很大的压力。
玄奘把要带回国的经文、佛像捆扎好,又准备了一些简单的行李。
那烂陀寺的僧侣们听到玄奘准备回国的消息,都想尽办法要挽留他。
甚至有人对玄奘说:“印度是释迦牟尼佛的出生地,佛陀虽已涅槃,但所遗留的圣迹,就足够您参观一生了,您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去呢?你的国家本质上是个异教徒的国家,从来就没产生过一个佛陀。
那里轻视贤人,藐视真理,人们心胸狭窄,而且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有什么值得你再赶回去呢?”
这些人因为道听途说,形成了这种对中国的肤浅看法,玄奘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解释道:“释迦牟尼佛之所以立教,就是希望能够把佛法传播到世界各地,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痛苦,我们岂能只顾自己修行,而不去普度天下众生?而且中华也绝不像你们所说的那么不开化,我们有完整的典章制度、伦理纲常,那里的人讲求仁义,敬老尊贤。
自古至今就有不少伟大的学者,其智慧足以接受佛法。
传统的中华学者都重视自然天道,那里的音乐技艺成就也很高,又懂得阴阳五行,观察万事万物,崇尚和谐。
佛法东传后,中华学者重视大乘,而且依据其教义追求修行之境界,这样一个国家,佛陀也经常会显灵。”
为了说服众人,玄奘只好打个比喻:“当维摩诘菩萨问舍利弗日轮为何要照耀瞻部洲时,得到的回答是为了消除黑暗,我要回祖国的心情也是如此。”
维摩诘是一名在家修行的居士,是与释迦牟尼同时期的人,经常辅佐佛陀说法,佛教人士都很敬重他,说他为在家修行的人揭示修行的准则,就好比释迦牟尼为出家人揭示最高的准则一般,所以维摩诘被尊为居士之祖。
舍利弗是佛陀的得意弟子,被佛陀称赞为智慧第一,可惜死在佛陀之前。
玄奘搬出这两位权威圣者的话来表明自己的决心,但众僧挽留玄奘的心意并没有因此而打消,大家最后无计可施,便都去找戒贤大师,请求戒贤用自己的威望留下玄奘。
然而戒贤知道玄奘来印度的本意,他要求法求经,现在得到了诸位大师的指点,又到各处巡礼圣迹,收获颇丰,应该尽快回国,从事译经工作,使中国的佛教弟子们都能领悟到佛门的教义,读到足够的佛典,这样才能不负恩师的教诲。
所以面对大家的请求,戒贤微笑地说:“这才合乎佛陀的意旨,也是我的愿望!
各位就不要再强留他了!”
玄奘回国总算成为定局,之前的占卜也成为了现实,鸠摩罗王的使者果然来到了那烂陀寺,想要请玄奘前去,以“慰此钦思”
。
戒贤和那烂陀的其他高僧经过会商,决定婉言回绝鸠摩罗王,以戒日王曾邀请参加辩论为由,说不知哪天就得赴会,为了准时参加辩论,玄奘不能前去,而且还告诉来使说:“支那大德即将归国,恐怕难以遵命。”
不料鸠摩罗王不甘心,又遣人来说:“既要归国,不妨在归国前来我国一趟。”
戒贤仍然替玄奘拒绝了,惹得鸠摩罗王大发雷霆,他觉得戒贤没把他放在眼里,于是第三次遣使,使者带来了一封信。
这封信写得充满了火药味:
第子凡夫,染习世乐,于佛法中,未知迥向。
今闻外国僧名,身心欢喜,似开道芽之分,师复不许其来,此乃欲令众生长沦永夜,岂是大德绍隆遗法,汲引人物哉?不胜渴仰,谨遣重咨,若也不来,弟子则分是恶人,近者设赏迦王,犹能坏法,毁菩提树,师谓弟子则分是恶人,近者设赏迦王,犹能坏法,毁菩提树,师谓弟子无此力耶?必当整理象军,云萃于彼,踏那烂陀寺,使碎如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