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后来研究发现,这些不明原因的晚期肾病患者,多数曾长期过量服用含非那西丁的复方镇痛药。
美国首例非那西丁致肾损害的病例是在1960年报道的,9年后第一篇非那西丁与**癌关联的文章发表。
1976年,苏黎世大学病理研究中心报道了1963至1973年的十年间的24683例肾腺癌或尿道癌患者的尸检结果,确认了非那西丁与肾盂癌和**癌相关。
1983年底,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宣布:由于非那西丁致肾小管坏死和溶血性贫血,撤回含有其成分的药物。
自非那西丁停用后,由该药导致的肾损害患者数量明显下降。
各国对于非那西丁药害事件都给予了及时的回应和处理,英国(1980年)、澳大利亚(1980年)、丹麦(1985年)、德国(1986年)等相继宣布禁止使用含非那西丁成分的药物。
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根据各国政策和研究结果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先后于1999年12月11日和2003年6月16日、7月14日发布通知,宣布停止使用含有非那西丁成分的相关制剂。
可见,早在20世纪80年代,临床应用长达90年的非那西丁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欧洲各国因肾毒性不得已黯然退市。
与此同时,欧美人发现,非那西丁有个活性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与非那西丁有相似的解热镇痛效果,而且不良反应还小。
随后,解热镇痛的复方药中,非那西丁即被对乙酰氨基酚所替换。
今天不是吐槽非那西丁,而是聊聊它的“儿子”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在临**主要用来治疗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是继非那西丁之后全世界应用最广的退热药。
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止痛效果可谓神速,一般用药后1~2小时就可退烧,同时还可缓解一些轻中度的疼痛,在西方各国几乎被当作“神药”
。
然而,凡事都有正反两面,对乙酰氨基酚退烧虽快,反弹也快。
如果感冒病因不除,或患者本身体弱多病,往往退烧后3~4小时会再度发烧,还得再用,用后退烧,然后再烧,如此反复,有的病人可能会持续发烧几个月。
所以说,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纯粹退烧的药,并不能消除引起感冒的病毒,更不用说消除继发的细菌感染了。
根据美国FDA统计,在1998-2003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是导致病人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在美国每年因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过量而看急诊的多达5.6万人,其中有2.6万人需要住院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比例在1998年还只为21%,2003年则高达51%,每年因此而死亡的人数多超过450例。
因此,美国FDA在2011年1月13日要求厂家不得生产含超过325mg片的药品。
三年后的2014年1月22日,又警示临床医师,避免给患者开每次用量超过325mg的对乙酰氨基酚,以减少患者肝损伤的风险。
在澳大利亚也一样,对乙酰氨基酚是使用最广泛的非处方药,被澳洲人称为神药,主要用于减轻由感冒所致的不适症状。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40%的澳洲父母曾给孩子用过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来治疗咳嗽和感冒。
在英国,每年因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而死亡的人数多达500例。
因此,英国医疗产品监督管理局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细化年龄分段,为儿童设定更加准确的剂量等。
在我国,约80%的非处方(OTC)抗感冒西药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
所以,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千万要谨慎!
首选二:布洛芬
特别注意:6个月以上的宝宝才能服用布洛芬!
布洛芬同时具有镇痛、退烧两大作用,而且“两手都硬”
!
其镇痛作用强,退热作用也强。
布洛芬的镇痛作用是阿司匹林的16~32倍,是关节痛、风湿痛、头痛、牙痛患者的“亲密伴侣”
;布洛芬对胃肠道的副作用是众多非甾体抗炎药中最低的,布洛芬引起胃肠道出血的风险远小于阿司匹林,引起肝损害的风险也小于对乙酰氨基酚。
真的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布洛芬混悬液是专门给孩子设计的,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推荐的儿童退烧药,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退烧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