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中成药:儿童清肺、小儿清感灵、宝咳宁等成方,或用治疗成人风寒感冒中成药,如表虚感冒、表实感冒、感冒疏风、感冒清热等成方,酌情减量。
二、治疗风热感冒:辛凉解表中成药
风热感冒主要是因风热毒邪侵袭机体所致,夏季为风热感冒的多发季节,主要由于外感风热而致。
发热是“热毒”
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也是西医中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炎性反应,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细菌感染。
风热感冒的主要症状包括微恶风、发热重、盗汗、头胀痛、咳嗽、咽喉肿痛、痰黏或黄、口渴、鼻塞、舌尖边红以及苔薄微黄等。
对比风寒感冒,可看出风热感冒为发热严重,一般为高热,怕冷轻,咳痰较为困难,痰为黄色,鼻涕黏稠。
风热感冒在儿科中较多见,见于咽炎、扁桃体炎、细菌性上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后期(继发细菌感染)。
什么情况下使用辛凉解表药
如果宝宝高热,同时还有黄痰、脓鼻涕、舌红苔黄、咽干口渴、心率快(脉数)、不怕冷、咽喉红肿或咳嗽等情况,这时候就可以用辛凉解表的中成药。
这些症状属于中医的风热犯表证,或可能是风寒化热表证;没有中医知识的父母,建议及时带孩子就医。
风热感冒在西医多属于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或急性扁桃体炎之类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风热犯表证属于温病初期,风寒化热表证则是伤寒入里化热的传变表现(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
伤寒传变与温病初期的病邪(致病菌)不同,但二者都需用辛凉解表药以驱邪(抑菌杀菌抗病毒),只是所用的辛凉解表之法有所区别。
中医认为,温病之温邪为阳邪,治疗以辛凉清解为主;伤寒化热为寒热夹杂,治疗以辛温加苦寒的思路,只是要根据寒热轻重来调整辛温与苦寒药的比例,所以有温病辛凉解表法和伤寒辛凉解表法之分。
温病辛凉解表法是指运用辛散合清凉类药物,以祛除上焦、肺卫及其连属清窍所受温热邪气;伤寒辛凉解表法是指运用辛温合苦寒类药物,以祛除三阳经气分所受寒邪和郁热邪气。
辛凉解表法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大青龙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和白虎汤,这四个经方即辛凉解表法的源头,由“金元四大家”
之一的刘完素提出辛凉解表的概念,其代表方“防风通圣散”
完整体现了辛凉解表的思想,后在温病治疗中得以完善,标志性成就体现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
后世医家在温病用药基础上,锤炼出各种效验方。
在此基础上,现代医家又进一步开发形成新的中成药,如银翘解毒、金花清感、小儿退热、小儿感冒舒等成方。
风热感冒:风热犯表证、风寒化热证
主证:发热重,微恶风寒,咽痛,有汗或少汗,鼻塞,流黄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黄,面色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头痛,口渴欲饮,咽红肿痛,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兼证:夹痰证、夹滞证和夹惊证。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驱邪。
辛凉解表药
特性:解表中药的药味辛、药性凉。
功效:疏散风热。
中药:柴胡、蝉蜕、葛根、**、薄荷、升麻、桑叶、木贼、金银花、淡豆豉、蔓荆子、牛蒡子等。
经方:大青龙汤、白虎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防风通圣散。
中成药:小儿清咽、小儿解表、小儿退热、小儿感冒、小儿感冒宁、小儿感冒舒、小儿宝泰康、小儿清肺止咳、小儿清热止咳、小儿柴桂退热、小儿豉翘清热等成方。
三、治疗暑湿感冒:消暑化湿中成药
暑湿感冒多见于夏季,属中医的“暑病”
范畴,多指暑温、中暑、感冒之类的病症,在中国南方常见,尤其是夏季的三伏天,不仅温度高,还湿度大,湿热交加、上蒸下煮的天气,对小孩的影响极大。
因小儿脏腑娇嫩,肌表为暑湿所遏,腠理闭郁,容易引起暑湿证或暑湿感冒,出现头身困重、四肢沉重、身热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由于湿易伤脾,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如在太阳下或通风不良、潮湿的环境中久留,则易中暑,轻则影响身体健康,重则危及生命。
暑湿感冒对应于现代医学的中暑的热射病、热**,以及急性胃肠炎等疾病,是夏季的常见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