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实验当天,林浩然亲自到场。
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将一枚铜制口簧放入激光扫描舱,数据流飞速滚动。
十分钟后,音箱中传出第一声颤音,低微、沙哑,却带着明显的节奏波动。
“这是……呼吸控制?”
一位民族音乐专家惊呼,“有人在用气息调节共鸣!”
随即,AI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同类乐器对比,生成了一段两分钟的模拟演奏曲。
旋律凄厉悠远,宛如江面上孤舟渔夫对着寒月哀歌。
“赫哲人称这种曲子为‘江魂调’。”
林浩然轻声道,“传说只有亡灵渡江之夜才会响起。
没想到,今天我们让它复活了。”
这段音频被命名为HLJ-KH-001,列入国家语音基因库永久收藏。
更令人振奋的是,黑龙江同江市一位七十岁的赫哲老人看到新闻后主动联系项目组,表示自己年轻时学过口簧吹奏,虽已三十年未碰,但仍记得基本技法。
团队立即赶赴当地,三天内完成全套教学录像与口述史采集。
“我不是艺术家。”
老人抚摸着复制品口簧,眼中含泪,“我只是不想让祖宗的东西,断在我这一代。”
五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回信抵达。
信中明确表示,将在下届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上设立特别议程,讨论林浩然提出的“普通人语言遗产认证”
机制可行性,并邀请他作为主旨发言人出席巴黎会议。
赵明远拿着文件走进办公室时,林浩然正在调试一台新到的便携式录音设备。
他听完消息,只点了点头:“告诉他们,我愿意去。
但我有个条件??发言时间不要安排在白天,我要晚上讲。”
“为什么?”
“因为最好的故事,都是夜里讲的。”
他笑了笑,“而且,我想让全世界听见中国深夜的声音。”
筹备期间,项目组迎来一次意外访客。
一名身穿藏青色中山装的老者独自来到档案馆,自称姓陈,来自福建漳州,是一名退休语文教师。
他带来一只樟木盒子,里面装着十几盘上世纪六十年代录制的闽南语评书磁带,内容全是《三国演义》地方化改编版本,其中夹杂大量俚语、谚语和民间典故。
“这是我师父留下的。”
老人声音沙哑,“他是当年漳州城最有名的讲古人,能连讲九十天不重样。
文革时被迫停演,这些东西一直藏在床底下。
现在他走了,我也老了,不能再让它烂在家里。”
林浩然亲自接待了他,并当场启动紧急修复程序。
技术人员发现,部分磁带因潮湿已严重粘连,常规手段无法读取。
最终采用低温剥离配合纳米级音频提取技术,才勉强抢救出约百分之六十的内容。
其中一段《关云长单刀赴会》尤为珍贵??讲述者巧妙融入闽南商帮伦理观,将关羽塑造成“守信如金”
的典范,每一句台词都嵌着一句本地俗语:“人无信不立,厝无柱会倒”
“酒桌上的诺言,比契纸还重”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