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无形的枷锁层层套落,省级层面的掣肘如同阴冷的蛛网,缠绕着京州这艘试图破浪前行的大船。
然而,身处风暴眼的袁天,并未如对手所期待的那样,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无休止的向上申诉、内部争吵或者焦虑彷徨之中。
他做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也极其耗费心力的抉择——暂时避开省级层面的正面纠缠,将工作重心彻底下沉,深耕京州本土,从最微观处着手,积小胜为大胜,以实实在在的进展和民心所向,来对抗那来自高处的无形压力。
……城北,曾是京州工业的摇篮,撑起了这座城市早期的辉煌。
如今,岁月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高耸的烟囱大多不再冒烟,锈迹斑斑的厂房如同垂暮的巨人,沉默地矗立在灰蒙蒙的天空下。
狭窄的街道两旁,是低矮破旧的职工宿舍楼,墙面斑驳,各种电线如蛛网般缠绕。
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当年钢铁与机油混合的工业气息,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时代抛弃后的落寞与沉寂。
周四上午,秋雨淅沥,给这片本就萧索的土地更添了几分湿冷的寒意。
袁天的黑色轿车,没有惊动区里和街道,悄无声息地停在了一家名为“红星”
的老牌农机配件厂门口。
这家厂子曾经效益红火,养活了上下三代人,如今却已停产大半,只有零星的维修车间还在运作,偌大的厂区空旷而破败。
袁天推开车门,撑起一把黑色的雨伞,秘书紧随其后。
他没有走进厂办大楼,而是径直走向厂区深处那几间尚有人声的维修车间。
车间里光线昏暗,弥漫着金属切削液和铁锈的味道。
几个老师傅正围着一台老旧的车床忙碌着,看到几个穿着体面、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人进来,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投来疑惑和戒备的目光。
“老师傅,忙着呢?”
袁天收起雨伞,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主动打招呼。
他今天穿着一件普通的深色夹克,脚上的皮鞋沾了些泥水,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像领导”
。
一个头发花白、脸上布满油污和皱纹的老工人,用棉纱擦了擦手,警惕地问:“你们是……?”
“我们是市里来的,随便看看。”
袁天没有亮明身份,怕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和隔阂,“老师傅,厂子里现在情况怎么样?大家伙儿都还好吗?”
提到厂子,老工人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叹了口气:“还能怎么样?半死不活呗!
订单越来越少,机器越来越老,年轻的有点门路的都走了,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家伙,守着这点手艺,混口饭吃,等着……等着不知道啥时候就彻底关门了。”
旁边一个稍年轻些的工人忍不住插话,语气激动:“领导,你们上面天天喊着转型升级,搞高科技,那我们这些老厂子怎么办?我们这些人怎么办?一辈子都耗在这里了,除了摆弄这些铁疙瘩,还能干啥?总不能都去送外卖、开网约车吧?”
这话引起了其他工人的共鸣,大家七嘴八舌地诉说起来,有对过往辉煌的怀念,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更有对未来出路的深深迷茫。
袁天认真地听着,没有打断,不时点头。
他能感受到这些老师傅话语中沉甸甸的分量,那是一个时代落幕的阵痛,是成千上万普通劳动者及其家庭面临的真实困境。
这远比任何文件上的数据更直观,也更触目惊心。
“老师傅们,你们的难处,我听到了。”
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袁天缓缓开口,语气诚恳,“老工业区的转型,确实是个世界性难题,很难,也很痛。
但是,难,不代表就不做;痛,不代表就要被抛弃。”
他目光扫过车间里那些虽然老旧但依旧被擦拭得锃亮的机床,以及老师傅们那双布满老茧却依旧稳定的手:“你们的手艺,是宝贝,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是任何智能化设备都替代不了的财富。
京州的发展,不能只要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和新兴产业,也不能丢掉这些深厚的工业根基和像你们这样的老师傅。”
他话锋一转,指向车间角落一堆加工精密的零部件:“比如这些高精度的配件,现在很多新兴的智能装备企业非常需要,但外面小作坊做不了,大厂又不愿意接小批量订单。
如果我们能把像‘红星’厂这样的老厂资源整合起来,成立一个‘共享精工车间’,集中技术力量,升级部分关键设备,专门承接这些高难度、小批量的精密加工业务,是不是一条出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