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
帝默然良久,终下诏:废除科举中“唯经义取士”
之制,增设“实务科”
,凡精通农工、水利、天文、医术者,均可授职地方,参与政事。
并下令太学全面修订教材,引入《薪火篇》与《动静图》为必修。
自此,朝廷与民间共学渐成一体。
而传灯道也不再局限于教育,开始承担起全国信息网络职能。
每当有重大天象、疫病征兆或地质异动,各地诵信者便以骨笛暗语接力传递,三日内可达京师。
一次岭南爆发热瘴,正是靠织光道女教师提前十日送达预警,才避免大规模死亡。
时光流转,又逢春分。
这一年的启明祭格外庄重。
百变子已完成使命,各自踏上新的征途:有人远赴西域测绘雪山融水,有人深入南海勘探海底地形,还有人留在书院培养下一代测变生。
而最年幼的一批学生,已在沙滩上用贝壳拼出“我也做了”
五个大字,拍照投入漂流瓶。
就在仪式即将结束时,远方海平线上出现一片帆影。
非中土样式,船体狭长,帆布绘有陌生符号。
待靠岸询问,方知是阿拉伯半岛学者团,携天文仪器而来。
为首者自称伊本?阿里,精通星盘与几何,读到粟特国转译的《薪火篇》,特率弟子万里求学。
“我们听说,你们有一所学校,收所有想学习的人,不论肤色、信仰、贫富。”
他说,“我们愿意留下知识,也带走知识。”
辰阳敞开大门。
从此,每月都有异域旅人到来。
印度数学家用梵文写下“零”
的哲学意义,被译为中文收入《算启》;拜占庭医师带来抗毒血清配方,救活数十名蛇咬患儿;非洲部落长老讲述沙漠寻水秘技,启发西北抗旱工程。
而汉地学子亦借丝路西行,带回希腊逻辑学、埃及解剖笔记、波斯炼金术残卷,一一整理入《薪火篇?外学卷》。
百年之后,当考古学家发掘出一座深埋地下的“时间舱”
,里面存放着各个时代的《薪火篇》版本:从最初的手抄本,到双语对照版,再到夹杂阿拉伯数字与拉丁字母的混合文本……他们终于明白,所谓文明,从来不是单一血脉的延续,而是无数陌生人彼此赠予的火种,在黑暗中相互照亮。
而在现代某所乡村小学的课堂上,老师正带着孩子们朗读课文:
>“一百年前,有个盲女说:‘我要走到长安去,告诉皇帝,女人也能传光。
’
>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说:
>**我也做了**。”
窗外,夕阳洒在新修的灌溉渠上,水面反射出粼粼金光,宛如一条流动的灯带,延伸向远方的群山。
风依旧吹着,烛火摇曳,却始终未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